日本比中國先一步走進老齡化社會,輔助老年人生活的機器人開發也走在前列。日本政府在積極培育相關産業,機器人似乎要成為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救世主。
松下、豐田、本田……,日本的大企業相繼涉足看似和主營業務無關的陪護機器人開發。豐田汽車去年11月推出了4種輔助腿腳殘疾人士行走或幫助起臥困難人士上下床和如廁的機器人。從今年開始將正式在醫療設施進行實證試驗,力爭2013年後投入實用化。
松下則開發出洗髮機器人,並從今年4月起在理髮店等場所進行試用試驗。此外還開發出了輪椅和床合二為一的機器,除了可以在輪椅上睡覺外,還配有自動測量血壓和體溫的功能。
本田7月29日宣佈已向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提供面向老年人的試製步行輔助裝置。將內部裝有電池的裝置捲在腰上,裝置上伸出的支架頂端固定在膝蓋上部。該裝置可以感知使用者腿部的動作,支架以大約1公斤的力量前後移動。輔助腿力衰弱的老年人行走。本田將通過在該研究中心的實證實驗確認裝置的實際效果。
當然,各企業開發的不僅僅是移動輔助裝置。西科姆已開始生産無需借助他人幫助可以用自己的腳等部位進食的機器人,主要面向老年人和病人等手部不靈活人士。
日本政府也為看護機器人的開發提供支援,最近剛剛決定將能協助看護、福利工作的看護機器人列入公共保險適用範圍的方針。從2015年開始,以輔助老年人行走、進食和看護人員工作的機器人為看護保險對象補助9成使用費。希望在彌補看護人數不足的同時,還能促進廠商開發出廉價易用的産品。目前輔助臥床老人排泄的機器已成為補助對象,在2015年進行3年1次的補助對象調整時,將進一步擴大看護保險適用範圍。
 |
圖為本田開發的可以輔助行走的機器人裝置 |
日本設有「看護保險制度」,是用國民和政府繳納的保險費來負擔照顧老年人飲食、洗澡等看護人員的看護費用,預計今後保險費負擔將越來越重。日本國立社會保險與人口問題研究所今年1月份匯總的日本未來人口推算數量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到2035年將超過3分之1。而勞動人口數量(15~64歲)到2027年將不到7千萬人,比2010年減少1千多萬人,確保看護人員很不容易。但實現量産可以降低機器人的價格,如果能進行高效利用,還可以大幅減輕看護費負擔。
因此,日本經産省預測日本看護、福利機器人的産值2035年將達到4043億日元,是2015年預期值的24倍。在家電和汽車等領域,新興經濟體的企業緊追不放,日本製造業的領先地位開始動搖。不過在對電子控制技術要求很高的機器人領域,日本仍有技術優勢,日本政府也把「活用製造技術的老年人個人交通工具、醫療看護機器人等的研究開發和實用化」定位為新經濟增長戰略的支柱之一。
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率截至2010年尚不到9%,但有預測稱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將使這一比率到2042年時猛增至30%。而承擔看護工作的年輕勞動人口比率相應減少。而且隨著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孤居老人也在增多,今後,看護服務需求將迅速增加。看護機器人的利用問題也將浮上水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