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洛琳斯卡研究所於10月8日宣佈,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授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50歲)和英國康橋大學名譽教授約翰·格登(79歲)。山中因培植出可生長為生物體所有細胞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而為人所知。iPS細胞有望被應用於再生醫療,而再生醫療的目的是修復因事故和疾病而受損的人體組織和臟器機能。
|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kyodo) |
自2010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 特聘教授根岸英一與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鈴木章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以來,這是日本人時隔2年後、第19次榮獲諾貝爾獎。在生理學與醫學獎領域,自1987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負責人利根川進獲諾貝爾獎以來,山中是時隔25年後獲此獎項的第2個日本人。
關於山中的獲獎理由,卡洛琳斯卡研究所在聲明中稱,「令我們有關細胞和器官進化的觀念發生了革命」。
山中教授於2006年在全球首次利用老鼠皮膚細胞培植出了iPS細胞。iPS細胞是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的簡稱。這種細胞的特性是可利用皮膚等細胞進行培植,然後像受精卵那樣生長為人體所有細胞和組織。皮膚和肌肉等部位發生病變的細胞可以恢復最初狀態,這種發現顛覆了生物學領域的常識。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細胞的時鐘指針可以進行倒轉的「初期化」現象,也就是猶如時間機器一樣,因此震驚了世界。
作為可以生長為人體所有組織的「萬能細胞」之一,還存在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美國,已經開始推進旨在將這種細胞應用於再生醫療的臨床試驗,但由於是利用其他人的細胞進行培植,目前還存在難以避免人體免疫功能導致的排斥反應這一課題。同時,ES細胞需要破壞被視為生命萌芽的受精卵進行培植,因此有觀點認為在倫理方面存在問題,而iPS細胞則是利用已經完成生長的人體細胞進行培植,在倫理方面也受到了高度評價,尤其是在歐美社會。
山中教授發佈報告以後,全球研究人員紛紛進入iPS細胞研究領域,再生醫療的研究競爭正在日趨激烈。相繼發佈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利用猴子進行的試驗中,iPS細胞在治療脊髓損傷和腦部疾病帕金森病時發揮了作用。日本文部科學省等機構投入了鉅額研究預算,正在積極推進相關研究。
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獎金為800萬克朗(約合9400萬日元),將由兩位獲獎者分享。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竹內康雄 巴黎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