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的條件
2012/10/10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 |
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榮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對日本學術界而言,是非常令人振奮的話題。但是日本政府的科學技術相關預算自2003年到2008年遭到了削減,2009年以後也時增時減,缺乏一貫性的政策仍未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的萌芽轉化為世界性的成果,需要的是什麼呢?答案是研究機構和行政部門要在消除跨領域交流的障礙、寬容對待天馬行空的創意以及長期研究的環境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
對日本來説,可以説這是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自1987年發現抗體多樣性的利根川進獲該獎以來,已經過去了25年。此次日本iPS細胞的開發已經取得巨大進展,連時常激烈批評日本研究環境的利根川都稱:「山中教授總有一天會獲得諾貝爾獎」。無需借助受精卵即可生長為所有組織的新型幹細胞的出現,給以再生醫療研究為代表的生命科學以及新藥開發等廣泛領域帶來了劃時代的進步,從而獲得了眾多研究人員的支援。
山中原本打算成為整形外科醫生,後來才轉向基礎研究,稱在小型研究室「研究其他人不願意進行的課題」。山中能夠取得巨大成就,長期支援其研究的奈良先端科學技術研究所大學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功不可沒。這意味著日本仍然保留著允許「可能性」萌芽存在的土壤。
利根川和山中兩位教授的共同點在於原本都不是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人員,而是來自其他領域。兩人都是在美國學習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後才展開研究。在日本國內大學的醫學部,最近來自其他領域的研究人員越來越少,基礎研究能力的下降已經成為重大問題。
日本的科學技術政策目前正處於極端危險的狀態。有望在5~10年後的短時間內得到實際應用的項目成為了研究重點,研究成果評估的依據也是發表論文數量等以數值進行衡量的指標。這樣一來,天馬行空的創意和大器晩成型的研究就很難獲得支援。按照明確責任接受審核的研究人員應該獲得進行自主研究的環境。
上世紀80年代,歐美經常指責日本在基礎研究方面「搭便車」,因此日本提出了培育世界水準研究人員的政策,並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功。但是,僅靠這些無法擺脫亞洲各國的緊緊追趕。日本有必要培育大量研究人才。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的論文數據顯示,在日本排在最優秀大學之後的第二梯隊大學的數量非常有限,兩極分化的趨勢非常明顯。而在強於基礎研究的歐美各國,這一水準的大學則異常活躍,總體來説,競爭環境非常激烈。
就算是研究預算有限,也仍然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式。為了在研究和教育領域顯示領先世界的影響力,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實踐各種具體舉措。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