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東京灣的人工島上聳立著高層建築,汽車和電車穿行其間。即使不是SF小説和漫畫愛好者,也有很多人對未來技術心馳神往。但在最近20年,很多分析結果顯示,專家對未來的預測竟然屢屢落空。從大熱門商品的消失中也可以看到,科學技術前進的步伐已然放緩。我們是否還能將夢想寄託在對未來的預測之上呢?
23%(1971年)、17%(1977年)、17%(1982年)、14%(1987年)、8%(1992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自1971年起、每隔大約5年對未來科學技術會進行一次展望,但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的調查,關於20年後最終實現的科學技術比例,專家預測落空的比率正在逐漸增加。
對8147項技術變成為現實的比例進行分析後發現,預測的準確率一直在下降。10月底的報告顯示,實現的比例目前已經下滑到了1位數。
在1971年的第1次調查中,在人們認為有望實現的技術中,「能讓發電效率提高2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材料」、「使用人造衛星的世界氣象觀測系統」等23%的技術完全成為了現實。而未能實現的技術包括「精神病的預防成為可能」等,佔47%。
但在1992年的第5次調查中,完全實現的技術只有「3D電視」和「含有油分的岩石(頁岩油)的開採」等,僅佔8%。雖然「弄清癌化機制」、「預測雪崩的發生」等52%的技術部分實現,但未能實現的技術仍然佔40%。
在上世紀70年代,預測未來應該也是非常困難的。那麼,到90年代後,為什麼預測變得如此不準確了呢?
對1971年的預測結果落空的原因加以分析後可以發現,「社會需求較小」、「社會性問題」和「成本偏高」等原因加在一起佔50%。社會方面的問題佔比較大,超過了「在技術上非常困難」(41%)。預測不准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未能成功預測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技術。當時,提出了「軟體的大部分將嵌入硬體」等等缺乏必要性的目標,結果導致了預測失敗。
而在1992年的調查中,預測失敗則主要是 「在技術上非常困難」佔65%。「防止癌細胞轉移」等就是其中的典型。其次是「需求較少」,佔10%。我們能夠感覺到研究人員的焦慮:明明知道社會需要這種技術,但目前的技術實力卻力有未逮。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否已經達到極限?這種擔憂時常掠過筆者的腦海。
針對未來的社會,1971年的調查使用了「工廠」、「設備」等讓人聯想到批量生産的表述,這符合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特徵。而在1987年到1992年的調查中,則大量使用了「智慧」、「生理」等表述,這讓人聯想到對人類和生物機能的分析和應用。要開拓未來,將面臨更加困難的課題。
不過,參與上述調查的科技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橫尾淑子表示,「(即使是專家)預測未來也正變得越來越難」。未來預測將加入個人的想法。預測準確率開始下滑的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正是人們為經濟快速發展而歡欣鼓舞的時代。當時的研究人員對實現難度較大的技術抱有自信。但如果預測過於樂觀,那麼落空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如果以更為現實的未來技術作為目標,即使在目前,實現的可能性也會上升。是否覺得未來非常乏味是因人而異的。
有觀點認為,未來預測能夠讓眾多民眾對未來抱有期待,並以社會整體推動研究。未來預測將成為在發展中國家尋找下一個潛力市場的寶貴依據。如果未來預測屢屢落空,調查的意義就將隨之降低。
科技政策研究所的橫尾表示,「今後有必要提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和選項,設想多個‘未來’」。在如今的時代,每個人描繪的未來已經不再相同。今後的課題是,在確定技術發展方向時,要能夠讓每個人都能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同時,創造未來技術的研究人員的崛起也不可或缺。這需要研究人員隨時關注研究的進展和市場需求,並勇於中斷和改變計劃。
在2010年的最新預測中,到本世紀30年代,「將使用可培育出各種細胞的iPS細胞進行再生治療」、「無需使用化石燃料的飛機」等將投入實用化。在研究方面,日本與美國的差距將不會縮小,而在家電等領域,日本將在與中韓之間的價格競爭中敗北。日本最懂得預測未來的重要性。未來預測的重要性將日趨加大。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草鹽拓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