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倡的日本農業協同組合(農協)改革,日本政府、執政黨的自民黨與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簡稱:JA全中)9日就改革方案達成一致。根據改革方案,將廢除JA全中對日本全國約700家地方農協的監督及指導權,到2019年3月底轉型為一般社團法人。這將是自1954年日本農協成立60年以來的一次重大改革。
農協改革是日本農業政策改革的核心內容。JA全中主要代表小規模非專職農戶的利益,通過廢除其對日本全國地方農協的監督和指導權,弱化其權力將成為日本為實現「強大農業」而邁出的第一步。但僅靠這一舉措,仍難以阻止日本農業走向衰退。
掌握著農産品的生産和流通環節的日本農協制度的最大問題在於,農協成員的大部分為兼業農戶,他們難免會對提高生産效率以及擴大經營規模構成阻力。而作為以往監督和指導日本地方農協的JA全中,又會通過集約各地農協的意見對日本的政治施壓。這一做法也使得日本各個地方的農協難以發揮各自的獨立性。而日本此次改革正是著眼改變這一局面。
日本的農業改革可謂迫在眉睫。日本當前面臨著因務農人口老齡化而棄耕的危機。目前日本務農人口平均年齡達到66歲,今後農民還可能進一步減少。目前日本的農地平均面積只有2公頃多一點兒,為防止棄耕,今後需要將各地作為耕種核心的經營性種植面積擴大到數十公頃。也就是説,日本需要實現迄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化。另外,日本正在參與談判的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一旦達成,日本的農産品也將捲入與海外的激勵競爭。
與此同時,日本農業也面臨新的機遇。一是企業等新加入者在不斷增加。在2009年日本《農地法》修訂後,進入農業領域的門檻降低,已經有近1000家企業涉足農業。經營超市的永旺集團以蔬菜為中心,建立了16處農場,從今年春季開始進行稻米種植等,正不斷擴大經營品種與經營規模。
在不依靠農協的同時開展企業化經營的農業法人也在不斷增加。群馬縣昭和村的「蔬菜俱樂部」就向60多家生産者採購蔬菜,獨自銷售給餐飲連鎖店和零食店等。類似的生産者集團在各地不斷湧現。
 |
日本靜岡縣進行大規模蔬菜種植的年輕人 |
今後的焦點將是日本全國約700個地方農協將如何開展經營創新。與正在興起的農業法人不同,農協無需承擔農産品銷售的風險。大部分情況下,不用防範市場上銷售價格的下跌,和生産者的努力程度無關,只需按統一的價格銷售。
日本 農協也已經清楚問題所在。JA全中在2014年11月出台的改革方案中提出了「轉變為直接面向餐飲業和零食店銷售」、「與網上銷售公司合作」等方針。但日本政府對此並不看好,認為之前沒做過的事情,並不能保證今後就能做得很好,決定廢除JA全中的體制。
怎樣才能推動日本地方農協進行改革?答案就是培養競爭對手。如果促進外部力量加入進來,獨立於農協的組織不斷增加,農協也不得不想辦法增加生産者的收益。
日本農業政策面臨著如何廢除生産調整(壓縮種植面積)及促進出口等諸多課題。今後的農業政策不再是為了JA全中一直以來所代言的「平均型農戶」,而是推動以實現強大農業為目標的經營活動。如果這一目標能得以實現,將是日本農協改革的最大成果。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