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匯款變革潮,SWIFT獨大或難保
2022/07/19
國際匯款系統掀起了改革浪潮。目前「一家獨大」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2025年將採用新標準,以防止非法行為和提高便利性。資訊處理量將增至原來的60倍以上。民間金融機構紛紛構建能以低成本瞬間結算的自主網路。中國等也在推進建立匯款網,數位金融正從根本上改變匯款方式。
SWIFT是由全球的銀行出資,於1973年建立的國際資金結算網。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1000多家金融機構加以利用,逐漸成了國際匯款的通用平臺。
此次SWIFT將變更標準。外資金融機構稱「這將是自SWIFT建立以來最大的改革」。日本將從2022年11月開始引進新標準(ISO20022),到2025年全面轉向新標準。大銀行被認為需要投入100億日元規模的費用。
SWIFT是將匯款時的收款方姓名及住址等有限資訊以電子資訊的方式進行跨境傳輸的系統。由於要經由多家銀行,手續費高,有時要用幾天才能收到款項。由於沒有國際統一的匯款規則,也一直被視作低效結算的象徵。
如果採用新標準,資訊處理量將顯著增加,還可以在電子資訊中添加詳細的付款通知等資訊。以前,匯款方和收款方需要事後通過郵件等確認,採用新標準後可省去這一手續。企業直接將到款記錄數據反饋給自己公司的會計系統等,便利性將提高。
![]() |
對於金融機構來説,最大好處是「防止洗錢等非法行為」(德意志銀行)。通過掌握詳細的匯款資訊,容易察覺異常的非法匯款等。
匯款的快捷化方面,2017年引入了「SWIFT gpi」。在匯款中起到轉机作用的銀行提高了作業速度等,「在使用gpi的匯款中,有4成可以在5分鐘內到帳」(日本麗澤大學教授中島真志)。引入新標準後,還可省去人工確認作業的麻煩,有望産生降低匯款成本的效果。
不過,從國際匯款的長遠前景來看,SWIFT「一家獨大」的局面很難説穩如磐石。原因是已經有人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出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匯款方式。2021年自身已加入SWIFT的美國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與新加坡大型金融企業星展集團控股(DBS Group Holdings)等共同出資成立了「Partior」公司。Partior使用數位貨幣,在兩分鐘內完成了美元和新加坡元的銀行間交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