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之所以受到熱捧,還有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日美歐啟動貨幣寬鬆政策所産生的影響。日美歐向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對經濟構成了支撐,但也帶來了貨幣價值可能被稀釋的風險。在這一點上,具有稀缺價值的比特幣近似于黃金和原油等實物資産。
由於各國政府和央行並未介入比特幣交易,比特幣作為結算手段並未獲得法律支援,所以也面臨風險。
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針對比特幣向普通投資者發出了警告,稱「普通投資者盲目跟風容易遭受重大損失」。
負責貨幣與比特幣兌換的是民間的專業交易所。如果其經營陷入困難,將會産生無法將比特幣換回流通貨幣的風險。與此同時,將比特幣用於非法交易和洗錢等行為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視。美國紐約州已經開始討論引入交易時進行身份確認的制度。
認識「比特幣」
提到網際網路上的結算手段,一般會聯想到信用卡和電子貨幣。但是,比特幣卻不僅只是將各種貨幣做數位化處理,其自身也擁有作為資産的價值。這就其主要特徵。
在專業交易所進行兌換
如果要使用比特幣,首先需要在網際網路上開設相當於「錢包」的帳戶。然後,在為數眾多的專業交易所中的任何一家用自己的美元或日元購買比特幣。也可以作為與網上商品等值的貨款等獲得比特幣。
比特幣的交易價格會隨當時的需求上下波動。交易單位為1比特幣,但也可以分割為更小的單位。利用者可以通過個人電腦或智慧手機將比特幣用於實際結算。
複雜的加密技術
比特幣可以説是在網際網路上四處流動的一種「數字代碼」。其創始人是一位署名Nakamoto Satoshi的身份不明的工程師。而對這一系統進行管理的則是分散于各國的匿名技術人員。
複雜的加密技術使得比特幣難以被複製,而這種稀缺性則帶來了它作為資産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説,比特幣更接近於「黃金」,而不是貨幣。
比特幣不受各國金融監管的束縛,中央銀行的控制也不起作用。以流通貨幣為例,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流通量來維持其價值。但比特幣則由程式決定了流通量的上限。一般而言,購買比特幣的人越多,其價值就會越高。
雖然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如果利用技術破解其複雜的計算方法,就能自己創造出比特幣。這與自己從地下挖出黃金非常相似。因此專家將這項工作稱為「挖礦」。
洗錢問題的溫床
由於可在網際網路上自由流動,比特幣可以到達全世界任何地方。而且不通過銀行渠道,所以基本無需支付手續費。比特幣可以説是全球化時代特有的結算手段。但正是這一特殊性,使其可能成為非法交易或洗錢的溫床。目前,一般的網路結算和投資是其主流,不過據相關人士表示,「以前經常被用於地下組織的毒品和手槍交易」。此外,還有專家指出了通過比特幣傳播電腦病毒的問題。
(蔭山道子 紐約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