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估算的亞洲數位經濟在迅猛增長
2018/01/05
戴迪·庫魯尼安特(化名)在印度尼西亞當「摩的」司機已經1年,他為當地摩的叫車服務商GO-JEK工作。庫魯尼安特説:「收入增加了約30%」。但每天早晨跨上雅馬哈摩托車時,他或許從未想過每天的收入是否計入了印尼的GDP(國內生産總值)。「就盼著能多拉人,還能避開雅加達的堵車」,他笑著出發了。
![]() |
GO-JEK和GrabTaxi的摩托車在高峰時的交通擁堵中爭先恐後(雅加達) |
GO-JEK、優步、GrabTaxi等平臺上的搭車行業被稱為「共用經濟」,屬於數位經濟的一種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統計,數位經濟佔到全球GDP的約6.5%。在數位經濟領域,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和旗下的東南亞電商企業來讚達(Lazada)稱得上是亞洲的主要「玩家」。
即使從全球範圍來看,亞洲數位經濟的增長也十分迅猛。據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統計,中國佔全球電商交易額的40%左右。谷歌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在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泰國等東南亞6個主要國家的數位經濟規模到2025年將達到2000億美元。
印尼總統佐科似乎正在爭取到2020年使國內數位經濟規模增加至1300億美元。谷歌和淡馬錫的報告估算稱,印尼的數位經濟規模到2025年將僅為810億美元,兩者預期存在明顯差異。儘管目前印尼總人口中網際網路用戶僅為20~25%,但如果考慮到數位經濟的增長速度,政治家似乎並未作出誇張的承諾。
![]() |
中國的餓了麼送餐員(遼寧省大連) |
不過,政府很難準確測算並把握個人間資金流動産生的數位經濟規模。庫魯尼安特向客戶一對一收費,這是否會體現到印尼的GDP中?如果搭車軟體普及,市民的汽車保有率將下降,或將對GDP産生負面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在華盛頓舉行研究會,試圖解決數位經濟規模難以測算這個難題。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的經濟學家雷切爾·索洛維切克在會上強調稱,「按照現行GDP計算方法,難以全面掌握美國Facebook和谷歌等免費內容創造的價值」。數位經濟的迅速崛起甚至引發了一種討論,即在觀察一國的經濟活動時,將GDP作為最綜合性的經濟指標是否恰當。
騰訊控股的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會上表示,「傳統産業和網際網路結合而促成的經濟正成為數位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邊界已經在逐漸消解」。這意味著數位經濟或許只是一個過渡概念,所有的傳統産業都將擁有網際網路的基因,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邊界終將消失。
在準確把握數位經濟的方法仍未普及的情況下,數位經濟的規模就已經日益擴大,將「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區別開來考慮本身或許就屬於不合時宜。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Simon Roughneen 雅加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