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條件
2018/10/09
前田裕之: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Romer)兩位美國經濟學家。自1969年第一次頒獎以來,這已經是第50次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史上獲獎的學者和沒有獲獎的學者的差異在哪呢?本文以對於經濟學來説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同時也是此次獲獎的保羅·羅默的專業「經濟增長理論」為例,探索了獲獎的條件。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截至2017年累計達到79人。按國籍來看,美國為53人,佔到近7成,明顯超過其他國家。原因顯而易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學的中心地從歐洲轉移至美國。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實力明顯領先。在美國的一流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取得研究業績後在美國的大學獲得職位,是研究經濟學的很多人的目標。總之,美國國籍的經濟學者更為有利。實際上,從獲獎者的出生地來看,44人為美國,按國籍來看則達到53人,這顯示出移居美國後取得美國國籍的研究者很多。
![]() |
在以美國為中心的主流派經濟學的根基處,存在對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信賴。在東西方冷戰持續的時代,倡導「資本主義社會不久崩潰,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馬克思經濟學保持一定勢頭,在二戰後的日本,由信賴市場的「現代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這兩大陣營壟斷講座的大學很多。在對抗東方的意義上,倡導對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投去懷疑目光的學説和理論的學者一直被排除在評選範圍之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