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物價」上漲,全球通膨壓力增大
2021/03/24
企業間交易價格在經濟活動中相當於「中游」。這一價格的上漲趨勢越來越明顯。主要國家比2020年秋季上漲了1~4%。由於原油及金屬等資源漲價,化工産品和鋼材也隨之上漲。中國經濟恢復、全球運輸停滯、美國寒流也推高了行情。在需求從新冠病毒疫情中恢復的過程中,價格向消費者購買的最終産品轉嫁的壓力或將增大。
從日美歐等國家的企業物價指數和生産者物價指數來看,從2020年秋季到2021年冬季,日本和英國的上升率約為1%,美國和德國為2%,俄羅斯約為3%,法國接近4%。美德俄法均超過疫情全面爆發前的2020年1月的水準。
![]() |
指數出現罕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資源價格上漲。因疫苗普及和各國的經濟刺激措施,原油需求復甦期待高漲,另一方面,主要産油國合作減産,導致供求持續緊縮。由於世界各國實施貨幣寬鬆政策,投資資金也流入能源市場,紐約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60美元,恢復到了疫情前2020年1月的水準。
「上游」原油價格高漲波及石油化工等原材料市場。美國3M公司首席財務官(CFO)莫尼什·帕托拉瓦拉表示,「通用聚丙烯樹脂等主要原料價格上漲。確定銷售價格時會把採購成本上漲的因素考慮進去」。美國調查公司Wolfe Research稱,在歐洲、中東、亞洲等地區,3M公司的産品已開始漲價。
金屬價格也在上漲。國際銅價達到了約9年半來的高位,用於汽車廢氣凈化催化劑的鉑族金屬「銠」的價格也刷新了最高紀錄。鐵礦石的上漲推高了鋼鐵行情。
經濟順利復甦的中國帶動了原材料需求,亞洲的聚丙烯交易價格比年初上漲了1成多。受中國等國家拉動需求的影響,有聲音指出,德國塑膠包裝膜行業「從2020年12月開始出現進口不足,2021年2月以後日益嚴峻」。
![]() |
另一方面,疫情帶來的供給面制約依然存在。由於物流不暢,海上貨櫃船運費居高不下,運載的原材料和産品的價格上漲壓力較大。物流停滯還導致各地貨物短缺,比如原材料採購延遲等。英國調查公司IHS Markit稱,製造業的庫存不足情況達到了約10年來的最高水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