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核爆受害地廣島,再次發出建立無核武器世界的誓言。因1945年8月被投下原子彈而度過痛苦人生的核爆受害者仍存在複雜感情,但在強烈希望棄核這一點上達成了共同的願望。此次向世界傳遞廣島和長崎核爆炸的真實情況,是否意味著向棄核的遙遠目標走近了一步呢?結束歷史性訪問的歐巴馬仍面對沉重的使命。
 |
與核爆受害者相擁的美國總統歐巴馬(5月27日,廣島) |
笹森惠子(83歲)13歲時在廣島遭遇核爆炸,10年後前往美國接受瘢痕疙瘩(keloid)治療。他從美國洛杉磯近郊的自家回到故鄉,在和平紀念公園的一角,見證了歐巴馬的訪問。
「感覺打開了一扇大門。希望總統將在這裡感受到的東西,在回到美國後傳遞給更多人。我相信這將成為邁向無核武器世界的一步」,笹森語重心長的説。
在2009年4月的布拉格演説中,歐巴馬表示「美國具有作為唯一核武器使用國的道義責任」。在7年後的廣島演説中表示,「這片天空升起的蕈狀雲的姿態強烈令人想起人類存在的矛盾」,呼籲必須正視不幸的歷史。
在此之前參觀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留言稱「要拿出擴大和平、追求‘無核武器世界’的勇氣」。
美國前總統卡特在卸任3年後的1984年5月踏上這片土地,承諾「為了讓核武器從地球上消失將持續付諸努力」。至今仍掌握「核按鈕」的現任總統的發言具有更重的份量。
但是,不管是多麼經典的詞句,如果沒有確實的行動,就將失去光彩。
歐巴馬在布拉格演説中強烈呼籲棄核,但對於核武器的現代化,卻將在今後30年裏投入約1萬億美元,認為歐巴馬「正在發出完全相反的信號」(美國大學核問題研究所所長Peter J. Kuznick)的批評不斷出現。
圍繞核武器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也讓歷任總統受到困擾。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就任的近5年前訪問廣島,指出「這是向世界承諾和平努力的地點」。但是,在卸任後接受採訪時坦白稱,為了結束越南戰爭等,曾經約4次認真考慮使用核武器。
雖然美國提出核裁軍和核不擴散的口號,但很難期待獲得對立日趨加深的俄羅斯、中國和朝鮮等的贊同。對於2017年1月底將結束2屆8年任期的歐巴馬來説,難以追求看得見的成果。但是,通過親身感受核爆受害地、傾聽核爆受害者的聲音,歐巴馬能夠向世界傳遞廣島和長崎的心聲。
在認為投下原子彈合理的言論仍佔大多數的美國,由於了解第2次世界大戰的一代人的減少和對社會正義敏感的年輕人的增加,冷靜看待過去慘劇的土壤正在擴大。
「請安詳長眠,錯誤不會再重演」。現任美國總統應該在原子彈爆炸紀念碑上看到這句話,傳承下去將具有重大意義。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華盛頓支局長 小竹洋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