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台執政的台灣蔡英文政權迎來波瀾不斷的開局。對於解禁美國産豬肉的進口等旨在加強與美國和日本關係的政策,在野黨國民黨激烈反對,議會運作出現了混亂。雖然力爭推行改變向大陸過度傾斜的政策,但蔡英文能否發揮出團結台灣內部的領導力成為課題。
 |
為了抵制行政院長林全的演説,國民黨的議員座位(右前)空無一人(6月3日,台北市) |
6月3日,在台北市立法院的會場。在民進黨政權的行政院長林全發佈施政方針演説之前,國民黨立法委員全體離開座位進行了抵制。
演説本來應在3天前的5月31日實施,但由於國民黨立法委員佔據和干擾發言席而被推遲。爭論焦點是美國産豬肉的進口解禁問題。美國産豬肉使用了台灣出於食品安全考慮而禁止的催化劑。湧到發言席的委員表示只要不作出不解禁的承諾,就不允許演説。
蔡英文政權為了重振經濟,正力爭參加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有分析認為,為了獲得美國的支援,解禁美國産豬肉的進口是前提條件,但不僅是在野黨,民眾也強烈反對。林全在3日的演説中表示將最優先確保安全性,始終措辭慎重。
蔡英文政權自5月20日上台之後,突出了改變國民黨馬英九前政權路線的姿態。關於東京都沖之鳥的專屬經濟海域(EEZ)設定的問題,撤銷了認為並非島嶼而是岩礁,不能劃定專屬經濟海域這一前政權的主張。
對於2014年抗議兩岸貿易自由化協定生效的「太陽花學生運動」的參與者,撤銷了前政權提起的刑事訴訟,表示訴訟具有政治性。國民黨不斷發出強烈譴責。
利用會場佔據等行動阻止政策通過,曾是過去民進黨的專利。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計劃以同樣的方法發起反擊。民進黨在1月的大選中獲得立法院(總計113個)中的68個議席,首次掌握了過半數席位,但朝野各黨正面發生衝突,政權運作有可能陷入停滯。
蔡英文倡導擺脫前政權下推進的對大陸的依賴,在1月的總統選舉中贏得大勝。其戰略是在事實上凍結民進黨具有的台獨理念,維持與大陸的關係,同時將加強與日美的關係,以保持平衡。如果台灣內部的不協和音擴大,將更容易遭受大陸的壓力。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原健作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