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治遺産去向(上)改革
2017/01/06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第二次執政已來已步入第5個年頭。2017年,安倍將著力打造瞄準長期政權的「政治遺産」。正如日本此前佐藤政權的「沖繩歸還」和中曾根政權的「三大國有企業民營化」一樣,安倍希望在其長期執政過程中留下具有象徵意義的政績。安倍能否在擺脫通貨緊縮和修改《憲法》上斬荊披棘?這一年的成敗將成為關鍵。
取決於政治判斷
安倍2012年12月第二次作為日本首相上台前向好友描述過自己的政權目標。「首先是應對東日本大地震,其次是擺脫通貨緊縮。然後是修改《憲法》」。他把擺脫通貨緊縮放在了修憲之前。但到了2016年秋,安倍又向周圍人吐露了這樣的想法:「雖然擺脫通貨緊縮的目標在穩步前進,但進度跟預想的速度有點不一樣」。那麼,安倍該如何打開局面呢?
![]() |
![]() |
日本政府的「規制改革推進會議」將從1月開始全面討論建立便於換工作的環境以及解禁組合護理保險和保險外服務的「混合護理」等。來自民間的該會議成員充滿期待地表示,「改革的功能表早已經準備好。至於改還是不改,接下來就看政治方面的判斷了。」
包括在就業、醫療及投資等廣泛領域放寬限制在內的結構改革是安倍政權提出的「安倍經濟學」的增長戰略的支柱。通過組合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和財政干預使日元貶值、股價上漲,從而贏得時間推進結構改革——安倍當初描繪了這樣的經濟復甦藍圖。但這一計劃至今仍未實現。原因也在於政治判斷。
「影響太大。絕對不行」,2016年秋,當日本政府內提出在2017年度的稅制修訂中廢除「配偶稅收減免制度」、設立為雙職工家庭提供優待的「夫婦稅收減免制度」的方案後,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官員便向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等表達了反對的意見。原因是廢除配偶稅收減免制度預計會遭到日本專職主婦家庭的抗議。最終首相官邸只對制度做了細微修改,並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日本政府官員表示,「這樣的改革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得到國民的理解」。
設立夫婦稅收減免制度能消除勞動力不足,本應成為促進日本經濟體質轉型的方法之一。此外,有助於實現靈活工作方式的解雇的錢款補償制度以及「免除白領工作時間限制」法案(white collar exemption,即不是根據工作時間而是按成果對員工進行評價的制度)等提高日本潛在增長率的改革也相繼被推後。
對輿論反應過度
安倍經常通過暗示解散眾議院的可能性來提高向心力。而執政黨議員一直對輿論反應過度,導致出現在改革面前猶豫不決的狀況。本屆眾議院議員的任期即將在2018年12月結束,而在可能會討論解散事宜的2017年,這種猶豫不決的狀況可能會更加嚴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