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人物看日治時期的台灣
2017/08/07
經過對150位搬到沖繩的台灣人的採訪,黃胤毓決定以那霸為舞臺,創作電影三部曲。第一部《海的彼岸》關注了第一代移民的女性和她的子孫,並且同他們一起回到了故里台灣。據稱,黃胤毓利用網路眾籌來籌集製作資金的同時,也在計劃未來製作以大正時代在西表島煤礦工作的台灣人和第三代年輕移民為主題的電影。
台灣的黃亞歷導演製作了以活躍在古城台南的現代主義詩人團體「風車詩社」為題材的電影《星期天的散步者》。風車詩社的主要成員是台灣詩人楊熾昌,也有日本成員參與。通過日本接觸了讓·谷克多等人的西方文學,一邊嘗試用日語做詩,一邊嘗試創造全新的台灣文學。然而,詩社的活動僅持續了1年半,成員們在二戰後的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中受到迫害。
聚焦小人物的故事
黃亞歷導演在查閱資料時偶然得知了詩人們的故事。他説,沒想過當時的台灣會如此接近世界文藝潮流,真實感受到了在殖民地的特殊時代沒有被地域限制的文學和藝術精神。
講述日本統治時代愛情故事的台灣電影《海角七號》(2008年)取得了熱烈的反響。自此,台灣更加關心那個時代的歷史。對台灣有興趣的日本人也正在增加。這樣的背景也讓發掘微小的史實、日本和台灣相互關注的紀錄片得到了發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文化部 關原Noriko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