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朝鮮核與導彈的威脅
2017/09/06
朝鮮核、導彈威脅的逐步升級。自2016年以後,朝鮮強行實施3次核子試驗,還反覆發射了各種射程的導彈。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開始宣稱,有能力在可打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上安裝核彈頭。
![]() |
朝鮮勞動黨新聞7月29日刊登的「火星14」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圖片(kyodo) |
不斷進步的核技術,對中國也構成「威脅」
核開發的速度非常迅速。已故金正日總書記時代實施的核子試驗只有2006和2009年的2次,但進入金正恩時代後,在2013年2月、2016年1月、同年9月進行,間隔時間縮短,此次(9月3日)與上次相隔不到1年。每次進行試驗,爆炸的規模都在加大,種類也日趨多樣化。除了初期的鈽型之外,還有鈾型、利用核融合反應提高威力的「助爆型」,此次則有可能是以原子彈用於起爆的氫彈型。日本政府估算稱,核子試驗引發的地震的規模為芮氏6.1級,達到相當於上次約6倍的約70千噸。
![]() |
為了配備於各種導彈,實現核炸彈小型化的技術似乎也取得了進展。此次朝鮮聲稱「配備於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驗取得了成功」。對於核技術的迅速進步,不僅是日美韓,中國也顯示出強烈的警惕感。原因在於有可能誘發東亞全境的「核多米諾骨牌效應」,為了對抗朝鮮「擁核」,日本、南韓乃至台灣的核武裝論將加強。如果今後繼續展開大規模核子試驗,以中國東北地區為代表,周邊地區有可能面臨放射性污染的影響,對環境問題的擔憂也在加強。
導彈的新型不斷湧現,發射技術也在提高
朝鮮的導彈開發始於1980年代,除了短程彈道導彈「飛毛腿C、ER」之外,將日本全境納入射程的中程彈道導彈「蘆洞」已將200枚以上用於實戰部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