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眾為何選擇讓安倍繼續執政?
2017/10/25
島田學:在日本眾議院選舉中獲得超過3分之2席位的執政黨取得壓倒性勝利,安倍政權得以延續。此次選舉與2014年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不同的是,具有影響力的第一大在野黨的「煙消雲散」。
![]() |
安倍晉三10月23日在自民黨總部回答記者提問(kyodo) |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月23日在自民黨總部召開的記者會上自信地表示「在同一黨總裁領導下連續3次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是自民黨成立60多年來的第一次」,他同時強調要將其在眾議院選舉中提出的將消費稅增稅收入用於社保制度的財源的「全世代型」社保障制度的實現作為最優先課題。安倍10月22日晚對自民黨官員表示「沒想到能像這樣大獲全勝」。
自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之後,在歐美,對現有政治不滿的人開始對新的政治勢力寄予厚望,而日本的選民選擇讓安倍繼續執政。但不可否認,新的「安倍獨大」格局仍然暗藏著政治風險。
雖然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成立了欲取代安倍政權的「希望之黨」,但是由於其「排除」的理論(即在選舉前民進黨合流時,小池提出排除政見不一者的理論)和空洞的政策,很快失去選民的信任。
日本慶應大學教授細谷雄一指出,之所以無法出現歐美那樣的選舉結果,是因為日本的貧富差距不像歐美那樣巨大。他表示:「相比歐美,在社會保障等結構改革遲緩的日本,選舉對弱者的影響較小,對政權的批評聲也相對弱一些」。
![]() |
日本國會 |
在日本對貧富差距的批評聲也很高。對此,安倍政權提出在野黨一直提倡的「同工同酬」政策,防止批評聲出現擴大。在國政選舉中的5連勝也可以説是巧妙抑制不滿聲音的結果。
不過,從自民黨在7月的東京都議會選舉中的慘敗可以看出,對政權的不滿並沒有消失。剝去外皮,不滿表面化的土壤依然存在。
因在野黨的難以依靠而誕生的「安倍獨大」格局下,可以看出安倍已將政局的主導權握在了手中。另一方面,這也的確催生出了可能導致政權鬆懈的、缺乏緊張感的政治。圍繞學校法人「森友學園」和「加計學園」問題,安倍政權方面當初給人以狡辯印象的應對就是典型例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