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戰後關係基礎在動搖?
2018/11/01
南韓大法院(最高法院)做出的要求新日鐵住金賠償南韓前勞工的終審判決使得日韓在歷史問題上出現新的對立火種。日韓兩國跨越日本對南韓實施殖民地統治的歷史,雖歷經曲折但最終以外交和經濟為軸心建立起了緊密的關係。強徵勞工問題有可能從根本上動搖戰後的日韓關係。
![]() |
在對新日鐵住金的索賠訴訟中勝訴的原告方(30日,首爾) |
日韓在戰後為尋求邦交正常化,經過長達14年的談判最終於1965年締結了《日韓請求權協定》,該協定明確提出,「兩國和國民的財産、權利、利益和索賠權相關問題已得到完全且最終解決」。日本政府的一貫立場是「個人的索賠權問題已經因該協定而得到解決」。
問題的來龍去脈
南韓的歷代政府也曾持有同樣的觀點。2005年,改革派的盧武鉉政權發表看法稱,日本提供的3億美元無償援助中「包含解決前勞工索賠權問題的資金」。認為南韓政府負有解決前勞工向日本企業索賠問題的責任。
國家間的協定優先於國內規則是國際社會的常識。但是,南韓司法部門針對《日韓請求權協定》作出了不同於日韓兩國政府、偏向前勞工的司法解釋,使得問題變得複雜。
2012年,南韓最高法院針對高等等法院駁回前勞工索賠權的判決,首次裁定「個人索賠權並未消失」,將訴訟發回高等法院重審。
最高法院認為,關於個人索賠權的消失,「沒有充分的證據證實日韓兩國政府想法一致」,請求權協定原本就是日韓兩國基於政治性協議解決兩國間的債券和債務問題,「並不是對不法殖民地統治索賠的談判」。
10月30日,最高法院基於2012年的見解,作出了承認前勞工索賠權的終審判決。
日本政府最擔心的是《日韓請求權協定》成為一紙空文。這是因為清算殖民地統治歷史和作為兩國邦交正常化基礎的該協定失去效力的話,很可能抹掉日韓兩國在戰後以經濟為中心建立起的相互依賴的合作關係。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強調,首先「南韓政府堅持2005年的立場是大前提」。請求權協定明確提出,應通過外交磋商來解決圍繞協定的解釋和實施而産生的糾紛。
日本政府計劃今後基於該協定,向南韓提議舉行雙邊磋商。如果無法談攏,將在兩國達成協定的、包括第三方委員在內的仲裁委員會討論。
南韓總理稱尊重司法判斷
南韓總理李洛淵30日表明了南韓政府的立場,稱「尊重最高法院作出的司法判斷,政府將與相關部門和民間專家一起,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定應對方案」。李洛淵雖然就日韓關係表示「希望發展成面向未來的韓日關係」,不過對於個人索賠權問題,並未明確表明「已經得到解決」這一南韓政府的以往立場。
今後的焦點是日韓兩國如何摸索避免關係嚴重惡化。在了解強徵勞工問題的法律相關人士之間,存在由南韓政府設立財團對受害人提供援助的提案。提議讓在日本政府的經濟支援下成立的浦項綜合製鐵(現浦項製鐵)、日本政府和企業對財團出資。
不過要平息事態仍面臨著各種複雜的因素。 不確定因素之一就是南韓輿論。雖然南韓政府考慮基於請求權協定,使用本國預算劃撥救濟前勞工的資金,但是可能始終存在追究日本責任的聲音。對日韓歷史問題敏感的南韓輿論甚至可能左右南韓政府的應對。
此外還可能導致日本國民對南韓的感情惡化。1990年代成為日韓爭論點的慰安婦問題至今仍在發酵。2015年確認慰安婦問題「最終且不可逆的解決」的日韓慰安婦協議也在文在寅政權下漸漸成為一紙空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首爾 恩地洋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