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颱風,暴露日本基礎設施老舊「弱點」
2019/09/16
作為受災擴大的背景,除了超出預料的強風之外,輸電設備的老化也被指出。從架設電線的鐵塔來看,建於70年代的鐵塔佔大部分。由於傾倒而造成10萬戶大規模停電的千葉縣君津市的鐵塔建成於1972年。
由各電力公司等組成的日本電力廣域運營推進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度末,在約25萬座供電鐵塔中,製造年份在2000年代的僅為每年約千座,而70年代則達到每年6千~8千座。東京電力轄區的內鐵塔的平均使用年數為42年。雖然因設置場所和塗裝等而有所不同,但鐵塔的老化穩步加劇。
電力廣域運營推進機構表示,如果以現在的速度全部更新現有設備,在鐵塔方面需要250年左右。
![]() |
被認為有助於防颱風的做法是把電線桿埋入地下。但是,電線桿每公里的修復費僅為2千萬~3千萬日元,但埋入地下則需要4億~5億日元。
東京電力控股因東日本大地震的核電站事故而陷入經營危機,一直通過減少供電相關設備投資來確保盈利。1991年向供電和配電設備等投入約9千億日元,但2015年減少8成,降至約2千億日元。在發電、供電分離等電力邁向自由化的背景下,該公司通過推遲更新被認為仍具備耐久性的設備等舉措,盡可能抑制投資,這是實情。
日本的基礎設施老化在電力以外也很嚴重。截至2018年3月,日本73萬座橋樑中的25%、1萬多條隧道中的20%、5千個港灣堤岸中的17%,從建設開始已歷經50年以上。隨著時間流逝,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到2033年,日本橋樑的6成以上、隧道的4成將超過50年歷史。
出任日本國土交通相的赤羽一嘉針對大規模自然災害指出,「每次發生,都被稱為百年一遇的規模,有必要做好今後每年都發生的準備,採取對策」。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推算顯示,今後30年需要的費用最多約為195萬億日元。
不過,日本的財政狀況在已開發國家中最為糟糕。為應對人口減少,廢除現有基礎設施和集中住宅及商業設施的「緊湊型城市」也是重要選項。但是,名古屋大學的中村光教授敲響警鐘稱,「因擔憂居民的反對,自治體的討論幾乎未取得進展」。同時,關於篩選應維持的設施的方法,也未在專家之間深入討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田薰,竹內宏介,栗本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