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長壽社會的現實:醫患皆老
2020/09/24
在老齡化問題顯著的日本,人們無法充分接受醫療服務的風險增大。原因是體力衰退的高齡醫生為年老居民提供診療服務的「老老醫療」增加。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分析結果顯示,在2026年之前的10年裏,大城市圈75歲以上老年人的每人平均診療時間將減少2成。或將有2成大城市像人口過於稀疏的地區一樣,出現醫生短缺感。日本有必要採取措施提高醫療效率,例如普及遠端診療等。
在日本秋田縣北部的大館市立綜合醫院,院長吉原秀一(64歲)的表情裏顯出疲憊。他表示,「從診所轉過來的病人太多,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有的醫生因過度勞累而病倒,只好用返聘的高齡醫生和實習醫生來補充。據稱,直到2019年,這家醫院還有78歲的醫生執刀做手術。
![]() |
根據秋田縣的醫療計劃,大館市和鹿角市等3個市町是一個「醫療圈」。這裡36%的居民超過65歲,三分之一的醫生超過60歲。與10年前相比,開私人診所的醫生減少3成。新冠疫情又讓狀況雪上加霜,在大館市立綜合醫院裏,加班越來越多。
全日本的醫生並沒有減少。2018年醫生數量達到32.7萬人,10年裏增加了14%。但由於醫生沒有退休年齡,59歲以下的醫生僅增加5%。從男醫生每週的平均工作時間來看,40多歲為70多小時,60多歲則減少到50多小時。一方面,75歲以上「後期高齡者」接受診療的次數卻猛增。從醫生的年齡和工作時間來考慮,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大城市地區也會面臨嚴峻形勢。
此次在國際醫療福祉大學教授高橋泰的協助下,對各都道府縣設立的344個「二次醫療圈」逐一進行了醫生勞動時間和人口動態的分析。預測了2026年75歲以上老年人的每人平均診療時間(按周計算)。
郊區形勢嚴峻
以日本三大城市圈為中心,在滿足居民人數和人口密度條件的52個大城市型醫療圈,75歲以上老年人的每人平均診療時間為63分鐘,比2016年減少19%。在166個地方城市型醫療圈,每人平均診療時間為50分鐘,減少14%。在其餘人口過稀地區型醫療圈,每人平均診療時間為29分鐘,減少12%。大城市圈還有剩餘,但從個別情況來看,陸續出現了和人口過於稀疏地區一樣形勢緊迫的地區。高橋教授指出,「團塊世代(1947~1949年出生的人群)多的衛星城形勢嚴峻」。
在東京都八王子市所在的「南多摩醫療圈」,2016年75歲以上老年人的每人平均診療時間為51分鐘,已經跟地方城市相當。到2026年將縮短到37分鐘。原因是75歲以上老年人增加了5成。一名當地醫生(63歲)感嘆説:「儘管居家醫療需求增加,但很多醫院卻後繼無人」。神奈川縣平塚市所屬的醫療圈的診療時間也將由62分鐘縮短到39分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