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産疫苗空白的30年
2021/05/14
全球疫苗市場的增長率接近每年7%。每當遭到致死率較高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伊波拉出血熱等襲擊,都會出現新疫苗。因新冠而受到關注的「mRNA」基因技術也是跨越20年時間才推進到應用於疫苗的研究。
如果沒有大規模感染,就沒有疫苗需求,僅靠民營企業難以開發。但日本缺乏開發支援、收購和儲備疫苗的氛圍。日本北里大學的特任教授中山哲夫表示,「發生疫苗差距是因為存在政策差距」,感嘆于日本政策的停滯。
![]() |
借助新技術挑戰流感疫苗的日本生物企業UMN Pharma的挫折成為話題。該公司投入了逾100億日元來建設工廠,但許可申請在2017年以相較於現有疫苗「缺乏臨床意義」的理由被駁回。
生物企業遭遇挫折,研究人員流向海外
UMN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經歷曲折之後併入鹽野義製藥旗下。由於是已經在美國獲批的疫苗,醫藥品行業「或許僅僅是不希望引進新疫苗」(日本國內的製藥企業),不信任感加強。
日本的研究人員和技術正在流向海外。一位病毒學家指出,「日本限制很多,而支援體制卻很薄弱」。日本國內只有2處能處理危險病毒的實驗設施,其中之一受到周邊居民的反對,直到最近都沒有投入運作。
跨越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産省和文部科學省等部門的限制非常複雜,基因改造實驗受到防止影響生態系統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限制。在歐洲,藥品不屬於適用對象,而美國則並未批准加入該議定書。
日本製藥企業選擇繞開本國市場。武田藥品工業正在開發的登革熱疫苗、田邊三菱製藥的源自煙草的疫苗也未敲定在日本國內申請批准的計劃。
日本政府為應對新冠而緊急設置了疫苗擔當大臣,但即使AnGes和鹽野義等正在開發的國産疫苗獲批,估計也是在2022年以後。日本喪失了國家危機管理這一根本,隨波逐流的30年付出了巨大代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