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船舶被扣押問題,日本企業商船三井向上海海事法院支付了約40億日元託管金,被扣船隻得以放行。商船三井認為如果問題走向長期化,很可能對業務産生影響,因此希望儘早解決。在中日關係陷入冷卻的背景下,商船三井是否受到了政治的影響。對日本企業來説,今後將不得不顧慮新的中國風險。
|
被扣押的商船三井的鐵礦石運輸船「BAOSTEEL EMOTION」(22日,中國浙江舟山的港口,kyodo) |
4月24日下午3點前,商船三井的鐵礦石運輸船「BAOSTEEL EMOTION」從浙江省舟山市的港口駛出。這艘全長320米大船的引擎轟隆作響,船上25名船員似乎鬆了一口氣。該船于18日從澳大利亞駛來,並停泊舟山港口,而在最近1周裏卻被推上了中日矛盾的風口浪尖。
事態在19日傍晚急轉直下。上海海事法院的相關人士進入並扣押了船舶。「應該正在推進民事訴訟的和解談判,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商船三井的東京總部在收到消息後,以社長武藤光一為首的公司高管們加緊收集資訊。
事情的開端是1930年代中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徵用了中國企業的船舶,最終船舶下落不明。出租相關船舶的中國企業經營者的親屬要求接管了當時的租借方——日本海運公司的商船三井賠償未支付的租金等損失。2011年中國法院判決商船三井支付約29億日元的賠償金。一直在推進和解談判的商船三井認為「這歸根到底只是一起民事案件」。
但中日關係的冷卻讓事態變得複雜。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21日的記者會上強調「這很可能對日本企業産生萎縮效應。對此深感憂慮,期待中國能妥善處理」。同時以中國政府在1972年《中日共同聲明》中提出放棄對日本索要戰爭賠償為由,表示「這很可能從根本上動搖邦交正常化的精神」。
中國方面隨後立刻反駁扣押日商船與中日戰爭賠償問題無關,強調稱這歸根到底僅是根據民事訴訟判決結果採取的措施。不過,熟悉中國法律事務的一位日本律師認為中國司法當局在實施此次扣押時,應該得到了政府的授意。
巧合的是,進入今年以來,圍繞戰爭期間中國民間和個人遭受損害的司法動作接二連三。3月中旬,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首次受理了遭三菱材料等強擄的前二戰勞工等人要求其作出損害賠償的訴訟,審理已經正式啟動。
很多觀點認為其背景是中國發生了政治立場的轉變。自1990年前後起,中國開始相繼出現民間對日索賠活動,但參與支援的主要人士稱,當時重視中日友好的中國政府並未給予支援。但有分析認為,由於中日關係的冷卻,中國領導層的立場轉向了不阻止作出對日本方面不利的判決,結果相關訴訟迅速浮出水面。
由於事態發展超出預期,商船三井被逼的走投無路。「不能給客戶造成困擾」,在4月21日,這樣的意見在該公司高管中擴散。結果決定,包括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在內,支付40億日元以上,以儘快為此次事件劃上句號。
此次遭扣押船舶的貨主是中國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寶鋼集團旗下的寶山鋼鐵。在遭扣押期間,鐵礦石的裝卸工作仍在順利進行,基本按原計劃從中國港口起航。
但是,商船三井付出的代價並不小。在海運作情低迷的背景下,今後有望保持增長的中國將是重要市場。而成為中國「目標」的形象將帶來難以估計的影響。
此外,對日本企業的影響也非常大。熟悉在華糾紛處理的律師黑田健二表示,「此次製造了一個先例,就是在作出對日本企業不利的最終判決後,日本企業會因其在中國國內的資産遭到扣押而支付賠償金」。此外,日本越來越多觀點擔心,此次事件有可能刺激中國民間和個人提起新的賠償訴訟。
(森園泰寬,山田周平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