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堀田善衛在中國發表的作品被發現
2019/02/03
近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秦剛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新生》雜誌上,發現了日本作家堀田善衛(1918—1998年)的作品全集中未收錄的作品。《新生》是以日本僑民為對象發行的日語雜誌,二戰結束後不久只在上海發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
![]() |
《新生》刊登堀田作品的內頁(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圖由秦剛提供) |
2008年出版的堀田日記中也提到過這本雜誌的存在,但日本的國立國會圖書館也未收藏實物。作品內容是在異鄉堅持不懈地思考如何面對戰爭造成的無數死亡,可以説是之後成為戰後文學旗手的堀田的起點。雜誌還刊登了武田泰淳(1912—1976年)全集中未收錄的作品。
1946年3月1日的創刊號上刊載了堀田的題為《文學的立場》的評論文章。文中寫道,對於日本軍人和民眾、乃至同盟國的戰爭死難者「要如何表達哀悼之辭」,認為尋找撫慰雙方死者靈魂的語言是戰後的文學主題。
《新生》由當時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日文化工作委員會發行。發現人秦剛表示,這本雜誌主要是為了對日本僑民和解除武裝的日本官兵進行民主教育和思想改造。1945年3月來到上海的堀田在戰後被該委員會錄用,負責雜誌編輯等工作。
武田的隨筆《關於敷衍》刊登在1946年4月25日發行的第4期上。文中將以戰犯身份在中國受到審判的朋友與回到日本的自己進行對比,吐露了對良心的責問。
《新生》作為每10天出版一期的旬刊雜誌而創刊,但有分析認為,發行日逐漸推遲,在1946年6月15日第6期出版後停刊。
秦剛對於雜誌的考證和2位作家的作品將刊登在2月6日出版的日本文藝雜誌《昴》的3月號。
堀田善衛生於日本富山縣。1945年3月抵達上海,在當地迎來了日本戰敗。回國後正式開始寫作活動,憑藉《廣場的孤獨》等作品獲得了芥川獎。因利用中國人手記的體裁描寫南京事件的《時間》等著作而聞名。在去世20年後的2018年,長女堀田百合子的回憶錄《一介文人》和《解讀堀田善衛》(均為暫譯名)等相關書籍出版,再次受到關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