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憑藉低價格戰略席捲全球的美國康柏電腦、利用按訂單生産與直接銷售這一「戴爾模式」成為時代寵兒的戴爾、以及吞併康柏的美國惠普(HP)……。時至今日,眾多的企業都曾在作為IT産品主戰場的個人電腦全球供貨量方面佔據過首位,但所有這些公司都在數年後飽嘗了沒落的痛楚。
接下來會是聯想?
聯想剛剛在2013年4~6月超越曾在個人電腦供貨量上全球首位的惠普。接下來陷入「全球第一」怪圈的會是聯想嗎?
9月到訪日本的楊元慶接受了採訪。
他在採訪中表示,成為個人電腦全球第一的企業如今全都遭遇了不幸,這是因為有超越這些企業的聯想的存在。但聯想不會。
楊元慶還表示,聯想在3年以內,非個人電腦業務要佔總銷售額的一半。在數年以內,肯定能看到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份額實現大幅增長。
回答充滿自信,但問題是聯想要以怎樣的方式實現增長呢?雖然楊元慶解釋稱,聯想在新業務領域也有望重現在個人電腦領域取得的成功。聯想還會採取併購戰略嗎?這一戰略曾是其走上個人電腦全球第一寶座的動力。
「最強有力的競爭者是聯想」,8月上旬一則併購預測報道被中國媒體炒翻。報道內容是有傳言稱加拿大通信設備商黑莓有意將自身出售,而聯想則是最有力買家。
而在進入10月之後,又有報導稱,聯想計劃將台灣宏達國際電子(HTC)收入旗下。在IT行業,每當出現企業將出售的傳言,聯想都會在買家名單中榜上有名。
作為實現增長的開端,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門是在2005年。此後,2011年獲得了NEC個人電腦業務的經營權,並在德國和巴西相繼展開了併購。
聯想在成為個人電腦全球第一之前,用於併購的資金總額超過2000億日元。中國國內一位外資證券分析師稱,「相比開發,聯想是更重視銷售的企業。通過併購,聯想獲得了先進技術並縮短了開發時間,然後再面向中國市場進行巧妙改良來擴大業務」。
聯想的締造者
創造這一經營哲學的人物並不是楊元慶,而是柳傳志。柳傳志是聯想集團的母公司聯想控股(Legend Holdings)的董事長,同時也是聯想創始人,是一位歷經艱難險阻取得成功的經營者。
今年6月28日,在法國巴黎,柳傳志面對法國知名企業的經營者,信心十足地闡述了聯想控股和聯想的業績。他表示聯想的併購全都取得了成功。在10年裏,銷售額增至10倍,而利潤也增至5倍。
在訪問法國期間,柳傳志還與法國總統弗朗索瓦·歐蘭德舉行了會談。
柳傳志已近70,比楊元慶年長許多。雖説其已退居二線,領袖風範卻依然健在。柳傳志將聯想交給了楊元慶,但作為上屬公司聯想控股的董事長,仍在發揮影響。一位聯想相關人士透露,「楊元慶在遇到重要決策時都會逐一和柳傳志商量」。
聯想的誕生,即柳傳志成功故事的起點可以上溯至1984年。當時在鄧小平的帶領下,掀起了引進市場經濟的浪潮。當時曾是中國政府下屬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的柳傳志聯合10位同事組建了聯想。註冊資本為20萬元。而最初的總部則設在中科院院內一個簡陋的小辦公室內。
(未完接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