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的資金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到處流動,在各領域引發了局部泡沫。1年前的股市震盪仍令人記憶猶新,但2016年春季的商品期貨市場也發生了泡沫。
中國有上海、大連和鄭州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在市場認為原油行情已經觸底的背景下,進入3月以來成交額急劇增長。同月,上海和大連的成交額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4月底之前異常活躍。北京一名大型商品期貨公司的女性職員表示,「在4月中旬諮詢行情的電話非常多」。
尤其是建材中的鋼筋交易,在4月下旬猛增至2月上旬的11倍。僅鋼筋的成交額就將超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總成交額。成交價超過每噸2800元,較1月的底價上漲了70%。雖然3~4月中國的鋼鐵價格出現上漲,但是發改委表示,現貨和期貨市場的人為炒作是造成鋼材價格過快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北京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賈先生從2010年開始炒銅和黃金期貨,但是他認為「此次的行情與宏觀經濟動態相背離,所以並未出手」。
權威人士敲警鐘
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總成交額與上海、大連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總成交額相比,2015年6月的股市成交額是商品交易所成交額的3.7倍,但到了2016年4月,商品成交額反超到股市的1.8倍。日本商社三井物産北京事務所經濟研究室長小泉芳雄表示,「由於停牌制度,中國的投資者去年在股市經歷了‘想賣賣不了’的情況。股市的部分資金流入了商品市場」。與2015年的股市一樣,商品交易所採取了提高保證金等措施來「治理泡沫」,5月的成交額比4月減少了30%。
局部出現泡沫然後再治理泡沫,這已成為不斷出現的迴圈現象。北京和上海的房地産價格在2016年春季急劇上漲,市政府通過強化房貸限制等舉措抑制房價上漲。某位北京的金融相關人士指出「中國已控制住了泡沫」,但是中國當局的危機感卻進一步增強。
5月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權威人士」訪談文章。該「權威人士」被認為是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及其身邊人士。權威人士多次提及債務過剩以及債務過剩帶來的金融危機,多次敲響警鐘。
權威人士指出,「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在高槓桿背景下,匯市、股市、債市、樓市、銀行信貸風險等都會上升,處理不好,小事會變成大事」。
在中國經濟官員之間,很多人認同短期上中國經濟失速的最大風險就是債務過剩引發的金融危機,並且贊同的人在逐步增多。
5月,一場由金融當局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銀行貸款之外的資産正在增加」、「新的金融模式不斷湧現,監管跟不上」、「貨幣環境如此寬鬆,怎麼可能實現去槓桿?」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原田逸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