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綜合指數在8日迎來反彈,9日繼續上行,時隔約2周回到3000點以上。《人民日報》日前指出「鋼鐵煤炭去産能進度不理想,存在畏難情緒」,這成為股價走高的契機。報導稱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將從8月中旬起赴各地開展去産能工作的全面督查。受結構改革取得進展的預期推動,煤炭股和鋼鐵股出現暴漲。但與反應積極的股市相反,中國領導層內部的改革派或許越來越感到焦慮。
減産全年任務未過半
「截至七月底,全年任務未過半 鋼鐵煤炭去産能 進度不理想」,8月5日的《人民日報》第2版的一篇報道用這樣的標題曝光了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不作為。兩個産業計劃分別在2016年削減4500萬噸、2.5億噸産能,但截至7月底,鋼鐵、煤炭行業去産能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47%、38%。報導稱「總體進度不理想,地區之間進展也不平衡」。部際聯席會議將自8月中旬起向各地派遣人員「開展去産能工作的全面督查」。
 |
《人民日報》8月5日的報道 |
表面看起來只是一篇行業動態報道,但其實體現了中央政府的意向。「如果不定期念緊箍咒,地方或將被改革的嚴峻性嚇倒」,日本的岡三證券上海常駐人員事務所所長濱崎義德認為,報道的目的是政府對鋼鐵和煤炭生産地區的「敲打」。
要拯救因産能過剩陷入結構性蕭條的鋼鐵和煤炭業,除了減産和淘汰僵屍企業之外別無選擇。但是,面對就業問題的地方政府希望盡可能拖延時間。此外,經營者也不會主動縮小業務規模。一旦鋼鐵價格回升,就迅速出現增産趨勢,6月的日平均粗鋼産量還創出了歷史新高。
6月,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的記者會上表示,鋼鐵行業中,民營企業佔産能的52%以上,無法通過量化指標強制企業去産能,「政府強制關閉,他們能接受嗎?」「供給側改革」受到了不想陷入不利的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意料之中的抵制。
若隱若現的「權威人士」
政府內的哪些人正在念緊箍咒?不禁讓人想到了3個月前同樣在《人民日報》上現身的「權威人士」。在5月9日的報道中,「權威人士」呼籲即使要承受低增長現狀,也要堅持貫徹供給側改革,對導致泡沫擴大和延長僵屍企業存活的貨幣寬鬆和經濟刺激措施提出了警告。
雖然無法確定此次的《人民日報》的報道是否出自權威人士的授意,但出現了一些讓人浮想聯翩的事情。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官網文章中提出要「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但不到半天時間這一措辭就被刪除。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