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企業的業績低迷在走向長期化。2016年上半年(1~6月)的中期財報顯示,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5%。繼時隔7年出現最終利潤下滑的2015財年之後,業績似乎遲遲難以進入觸底反彈的局面。在政府推進削減過剩産能的資源相關行業、以及受民間投資銳減影響的機械行業尤為低迷,明顯反映出中國經濟的減速。
中國上市企業的決算期均為截至12月。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根據金融資訊公司大智慧匯總的在上海和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2016年上半年的財報數據,統計了2928家公司的凈利潤,合計金額為1.381萬億元。如果除去銀行的話,利潤為2位數下滑。
中國政府推進的結構改革對資源相關企業的業績構成了直接打擊。中國提出2016年煤炭行業削減2億5千萬噸産能。河南省大型煤炭企業大有能源除了根據政府的指示減少産量之外,資産減值損失也出現增加,最終虧損擴大至近10億元。在58家資源相關公司中,36家的最終損益比上年同期惡化,佔整體40%的24家出現最終虧損。
在民間投資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機械行業的低迷也很突出。國有大型工程機械企業中聯重科繼出現2000年上市以來首次最終虧損的上年同期之後,今年上半年也已虧損8億元。
除了工具機業務低迷之外,裁員導致的費用也構成重壓。同行業大型企業三一重工的凈利潤也幾乎減少一半。
因2015年上半年的中國股市泡沫中獲得巨大盈利的證券公司的凈利潤聯袂下降3~8成,銀行最終利潤也僅增長3%。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中心,在政府主導下,已開始在不良貸款處理方面採取積極行動,負擔正在增加。中國農業銀行上半年處理了約600億元不良貸款,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預計9月啟動不良貸款的證券化。
不過,在削減過剩産能的同時,中國政府提出的淘汰「僵屍企業」並未取得進展。2016年上半年出現最終虧損的企業達到401家,與上年同期的440家幾乎持平。連續2年虧損的企業達到245家。
虧損額巨大的企業包括重慶鋼鐵和江蘇舜天船舶等大量國有企業。江蘇舜天2月在上市造船企業中首次根據中國《企業破産法》申請破産,但隨後公司的重建並未取得進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 張勇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