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忠則:在觀察中國經濟的人士之中,想必不少人感到大吃一驚。原因是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每季度發佈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重要部分發生了變化。央行在8月5日發佈的報告中刪除了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表述。
一直以來,央行報告的開頭部分都會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並不是作為政府部門之一的中國人民銀行的自主見解,李克強總理在與金融界人士舉行的會談中也強調了該觀點。報告內容的變化有可能暗示中國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值得關注的地方不僅只有這一點。在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報告幾天後,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主要地方中級人民法院設立企業清算與破産審判庭。法律界相關當地媒體分析認為此舉是為了依法清理僵屍企業。
不盈利卻得以存續的僵屍企業是地方政府與企業勾結的象徵。地方政府向金融機構施加壓力讓金融機構為僵屍企業融資等,導致資金利用效率低下,同時阻礙民營企業的發展。從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最近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中國政府認為即使暫時發生地方性經濟和金融混亂,也應該剷除僵屍企業的「病根」。
清退虧損企業當然伴隨著風險。瑞穗銀行(中國)的主任研究員細川美穗子指出「人民銀行的報告顯示出守護國家整體金融系統的姿態」。因此,預計中國或將推出擴大公共投資和減稅等政策。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減緩,但仍保持在6%左右。不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跌破2%,實際市場行情低於經濟增長率。中國能否在不使國內外出現混亂的情況下清理掉僵屍企業呢?世界應對中國下一步舉措的日子正在日益臨近。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