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祥:從上海市中心坐地鐵約40分鐘就來到新江灣城,這裡是一個新興的「睡城」。10月26日下午,筆者看到,在13.2萬平米大小的工地上,只有幾臺大型機械在施工。
此時距2015年秋季這一地塊的招標已經過去將近1年,但從眼前情況來看,就連土地平整工作都尚未完成。而中標企業信達地産可是一家上市公司。
|
中國的房地産開發 |
該地塊的價格達到每平米4萬9152元,是以往交易價格的1.8倍。這個價格如果在東京,和市中心的世田谷區高檔住宅用地差不多。「新地王問世!」,周圍的房産仲介全都歡呼雀躍。因為新江灣城的高價顯得他們手頭的房源相對便宜,而且説不定還能跟風漲價。
然而眼下這裡的開發動作卻顯得有些遲緩,在8月份還曾一度停止施工。據房地産界相關人士稱,原因有2個,第一個是信達地産的財務惡化,自有資本比例跌破20%,資金週轉困難。但與第一個理由相比,等著地價上漲的解讀更有説服力。
進入2016年後,上海房價持續以超過20%幅度上漲。儘管政府不斷出台政策抑制房地産泡沫,但人們並不買賬,因為「行情一旦平穩,政策可能又會放寬,總是讓人搞不清」。每個人都明白地方政府的財政要靠賣地的收入來維持。
在土地神話依舊大行其道的中國,一種股價評估方式正在悄悄復甦。這就是股價凈值比(PBR),以股價除以每股凈資産(包括土地和股票增益在內)得出,也就是「Q比率」。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陷入了泡沫經濟。當時的股票市盈率(PER)達到60~70倍,高到難以掩飾的地步。此時日本股市出現了「Q比率」指數,東京燃氣甚至把不可能賣掉的氣罐基地也視為未實現收益,股價不停上漲。
即便是在局部地區,中國也出現了與之類似的現象。從8月後半段到9月,金科地産和萬科等房地産企業的股價暴漲。原因為當時傳出的上市企業投資房地産金額。有統計顯示,上市企業投資房地産總額將近6000億元,持有土地的企業瞬間受到了極大關注。
廣東的私募基金經理范波認為,如果企業手中的房地産升值,也會反映為合理的股價。投資者現在熱捧的對象僅是企業持有的投資型房地産,但很容易延伸到企業總部大樓和工廠。
在上海和北京,一套房上千萬已經不再稀奇,投資人已無法輕易出手。地方城市雖然價格適中,但房地産調控政策正逐步收緊。通過購買持有土地企業的股票來代替房産投資的時代也許就要到來。
上證綜合指數經過數月的反覆震盪,終於突破3000點,回到了3200。從今後的熱門股票種類來看,Q比率行情在中國再現的警鐘也將被敲響。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上海支局 張勇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