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中國 > 經濟 > 雙11狂歡過後的一地雞毛

雙11狂歡過後的一地雞毛

2017/11/24

PRINT

日本記者看中國

   「雙11」已經成為中國的國民購物節。雙11期間,僅阿里巴巴的銷售額就達到約2.85萬億日元,比2016年增加40%。不過在銷售額增長的背後,缺點也在擴大。日本等海外企業也將被迫重新思考如何應對促銷。

    

阿里巴巴宣稱雙11開始僅3分鐘銷售額就突破100億元(11月11日,上海市)

    

  「本來想買點東西散散心,壓力反而增加了」、「像高考一樣」。雙11已迎來第9個年頭,在「盛宴」過去1周後的11月中旬,網上出現了消費者不滿的聲音。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消費者對於「折扣規則太複雜」的批判。以前大多是類似「立減50%」這樣的簡單促銷活動,但規則逐年複雜,今年甚至讓消費者算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樣的折扣規則呢?

 

  例如,某件商品如果提前交300元定金,在雙11當天可抵扣500元。但消費額必須滿1000元才能使用,退款和退貨的規則也非常複雜。此外,有些商家還要求顧客玩特定手機遊戲達到一定時間,或者在聊天軟體上大量集讚等。

 

  雙11本來以大幅打折為賣點,企業的利潤非常低。各家企業為沖銷量和提高知名度採取了各種手段。但消費者對於花費大量時間計算折扣感到生氣,開始看穿企業的想法。還有很多人在網上表決心,聲稱「明年絕對不買了」。

 

  雖然阿里巴巴宣稱雙11開始僅3分鐘銷售額就突破100億元,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其他競爭對手接連加入雙11促銷的情況下,開始促銷的時間逐年提前,現在很多商品從近1個月前就可以「預購」。這些訂單被累積到雙11當天24小時的交易額中。

 

  消費者在促銷開始前會控制購物,促銷期間還會集中購買將來需要的産品。也就是説,雙11既消化了之前積攢的需求、又預支了之後的需求,將二者集於一身。另外,近年來類似的網上促銷越來越多,打折已成為常態。雙11陷入了既讓消費者感到「厭倦」,又讓企業「白忙一場」的苦惱狀態。

 

  中國式的商業做法是先做做看,出現問題就馬上應對。對企業來説,參加促銷的缺點已經浮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修正不顧一切只追求銷量的態度?2018年迎來第10個年頭的雙11或將給出答案。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1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3
投票總數: 34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