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重點尖端領域加速投資研發
2019/01/03
中國在眾多産業普及的人工智慧也是用了5到10年時間使研發開花的領域。論文數量從2010年前後開始增長,面向翻譯、自動駕駛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研究迅速推進。
此次調查中國位居前列的電池領域也是一樣。因便攜終端和純電動汽車而普及的鋰電池於1980年前後取得最初的成果,之後論文數量快速增長,2000年代正式普及。
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在1990年代發現的研究成果也在2014年作為抗癌藥走向商品化。可以看出,任何領域在研發階段擁有專利等技術實力的企業等機構在産業化階段也能夠發揮實力。
美國長期掌握著尖端研究的霸權,因此對中國的存在感提升抱有很強的警惕感。美國加強對「中國製造2025」的批評,還向中國的華為技術施壓,牽制中國的新興企業發展。如果在未來5~10年有望實現市場化的研究領域,中國的存在感進一步增強,中美的「高科技摩擦」也許將愈發激化。
另一方面,日本在新一代技術領域存在感很低。在全部30個主題中,論文的份額基本上全部在10%以下。2016年的研究費總額為18.4萬億日元,與超過40萬億日元的中美兩國相差甚遠。研究費中的政府負擔比例為17.4%(2016年),低於中美的20%以上。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力,日本有必要擴大支撐新一代技術開發的政府預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