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11月9日開始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開展金融與國企等制度改革值得關注。近來中國發生吉普車衝撞天安門金水橋、山西太原連環爆炸等事件,就任一週年的習李體制將經受考驗。
「防止一味以GDP排名比高低論英雄」——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3日至5日在湖南視察,提出了要將增長模式從追求經濟規模轉變到重視品質。在2日還強調了「三中全會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11月12日通過關於改革方針的綱領性文件後閉幕。出席會議的約200名中央委員已陸續到達北京。
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污染等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的弊端也逐步顯露。為確保可持續發展,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提高經濟運作效率。李克強總理提出了縮小政府許可權,重視市場調節功能的方針。
財稅改革也是一項重要課題。按照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財源主要集中到了中央,地方政府出現長期性的財源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往往會將賣地收入作為財源。這種「土地財政」已成為房價上漲和官僚腐敗的溫床。
地方政府熱衷於房地産開發,在公共債務和銀行融資之外的「影子銀行」也在急速膨脹。估計在三中全會上將討論擴大房地産稅徵收範圍、提高地方債發行自由度等加強地方財源的問題。改革城市與農村二元化的土地與戶籍制度也將成為焦點。
在金融領域,如何具體規劃利率與匯率的市場化、為開放人民幣資本交易做怎樣的改革準備將成為焦點。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為打破市場壟斷,促進民間資本進入的方案已經浮出水面。
政府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10月底公佈了「383報告」,提出今後7年要在金融、對外開放等8個領域推進改革的方案。報告的主導者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是習近平的經濟顧問。
該報告將成為三中全會的討論材料,但實施改革會遇到既得利益階層的強大阻力,許多觀點認為在三中全會上很難提出具體的改革實施時間。
經濟穩定是確保黨的統治穩定的必要條件。習近平提出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希望通過分配經濟增長的果實來緩解整個社會積攢的不滿情緒。
(大越匡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