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開始啟動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大型國有企業聚集的上海,將引入經營監管和執行明確分離的企業管理模式。這將改變政府干預經營的情況,提高經營的透明度,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不過,中國此前也一直在推進國企改革,但是仍存在腐敗問題屢禁不止等現象。此次改革能否使習近平領導層重視的「市場作用」得到滲透仍是未知數。
上海出台了國企改革20條措施。最受關注的是明確分離經營監管和執行。
過去中國政府優先振興當地經濟,介入企業經營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不透明的企業管理産生了即使供過於求也依然無法減産的過剩生産體制,甚至對全球行情産生影響。
因此,市政府100%出資的「資本管理公司」中匯集了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等國有資産。該管理公司作為「股東」來監管旗下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爭取取消行政干預。
在管理層方面,過去經常從政府機構輸送人員,今後將促使國企起用外部人才。董事長和總經理等主要職務的任期為3年,如果業績不佳便會換人。爭取擺脫官僚經營,激發企業家的實力。
內陸地區的安徽省也開始討論對林立的國有企業實施重組、通過上市來提高經營透明性的方案,全國各地國企改革的氛圍增強。其背景是習近平領導層在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委員會上確定「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同時,也提出加速強化國有資産管理的改革。
中國此前也一直在推進國企改革。1993年正式啟動國企民營化。90年代底果斷大膽實施重組,到2012年,國企數量從95年峰值時的11萬8千家減少至1萬8千家。
即便如此,與黨和政府一體經營的國有企業仍然在市場上不斷擴大支配地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等國有企業佔據著中國企業銷售額排行榜的前幾位,不滿國企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聲音越來越強烈。與買方勾結、賤賣國有資産以從中獲益的國企高管也是屢見不鮮。
今後,佔國企整體銷售額60%的央企被視為也將推進同樣的改革。不過,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師唐志軍認為,改革的關鍵在於多大程度開放壟斷行業。
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取得成果——2011年通過公開招標,從上海市政府旗下的國有企業實現完全民營化的日用品巨頭上海家化聯合11月召開了臨時股東大會,以選拔新一任經營者。選舉過程中兩大陣營推選的獲選人相互競爭,這在國企時代根本是不可能的,這讓股東再次感受到了市場化的重要性。國有企業改革能産生這樣的效果呢?黨和政府的決心將受到考驗。
(菅原透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