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些企業接連提出涉足金融業。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空調製造商珠海格力電器以及最大家電連鎖企業蘇寧雲商等。其背景是中國政府正鼓勵利用民間資本培育金融業。但另一方面,由於相關人才不足,最終也可能導致不良債權增加,這樣的風險也令人擔憂。
格力電器已明確表示,正討論通過旗下財務子公司與當地銀行展開合作。其財務子公司此前主要負責集團內部的資金管理,今後計劃利用由此積累的金融經驗,試圖開展存款和貸款等銀行業務。
蘇寧已經登錄了「蘇寧銀行」的名字。在8月底還設立了保險銷售子公司。10月11日,又獲得了通過網際網路銷售投資産品的許可證,目前正在加緊構建發展金融業務的基礎。
不僅限於大型企業。在中小企業中,ATM製造商廣州御銀科技等也在討論攜手當地其他民營企業共同設立民營銀行。而民營企業集中的浙江省溫州的企業等也正著手準備設立銀行。
國務院7月出台的指導意見對中國企業涉足金融業起到了推動作用。指導意見明確表示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鼓勵民間資本出資現有金融機構以及自行設立銀行。
目前,中國金融業基本由國有商業銀行壟斷。政府希望通過上述舉措給金融業帶來競爭,促使資金易於流向此前難以從銀行獲得融資的民營企業,從而激活經濟。
此外,在上海建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政府還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和民營資本開展合資業務。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説,進入金融業的門檻正在降低,特別是因存貸款利率管制而將穩定獲利的銀行業更具吸引力。
不過,由於監管部門的審批以及監管標準等具體措施尚未完善,企業相關人士認為「實際涉足銀行業還需要時間」。此外,例如如何獲得融資之際的信用等級評價等金融業務經驗,企業還面臨諸多課題。
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優先向以政府為後盾的國有企業提供融資的傾向非常明顯。
之前就有人指出,中國缺乏可以從事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政府相關人士認為,「如果胡亂向民營企業開放金融市場,可能導致混亂」,擔憂不良債權風險高漲的意見也不在少數。
(菅原透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