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已決定向英國和新加坡金融機構開放使用人民幣直接投資中國股票和債券的業務。此前只有香港和台灣獲批。隨著在中國境外流通的「離岸人民幣」不斷增加,投資渠道也將變寬。中國正以股票和債券市場為突破口,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中國在10月15日和22日分別與英國和新加坡達成正式協議。此次開放的是被稱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特殊資格,設在英國和新加坡的金融機構可以單獨向中國政府申請,獲得資格。取得RQFII資格後可以使用人民幣直接買賣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人民幣結算股票「A股」和債券。中國為英國設定了800億元的投資額度,為新加坡設定了500億元的投資額度。
中國政府由於擔心投機性資金流入而對人民幣交易進行嚴格管理,來自海外的資本投資受到嚴格控制。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進出口增長,留在境外的「離岸人民幣」也在不斷積累,作為最可信指標的存款餘額以香港為中心已經超過1萬億元。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為離岸人民幣的使用提供便利條件。
採用RQFII方式的話,中國政府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分別設定投資總額,對於可進行人民幣投資的金融機構逐一進行審核,因此可排除投機色彩較濃的資金與投資者。估計中國政府今後還將利用RQFII等個別放寬資本管制,在可管控範圍內增加海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進行投資的機會。另外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通過新的海外資金來激活目前低迷的股市。
對於新加坡來説,開放人民幣投資具有緊追香港的意義,離岸人民幣市場今後有望進一步擴大,而香港在這方面已經先行一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相當於央行)局長孟文表示「具有進一步促進新加坡今後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使用人民幣的效果」。與中國大陸和香港沒有時差的新加坡正在大力拓展離岸人民幣交易。儘管先行一步的香港會繼續保持優勢,但新加坡也會穩固其在東南亞的樞紐地位。()
倫敦努力打造歐洲的人民幣中樞
英國成為第一個亞洲以外的RQFII解禁對象國,在歐洲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樞」主導權之爭中佔據有利位置。
訪華期間與中國政府達成這一協議的英國財政大臣奧斯10月15日在北京表示「對於倫敦來説邁出了一大步」。奧斯本曾宣稱「要把倫敦變成西方的人民幣交易中樞」。去年4月在倫敦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開創了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外發行的先例,投資環境不斷完善。
盧森堡也已經開始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倫敦與歐洲大陸的競爭正日趨激烈。歐洲央行(ECB)總部所在地法蘭克福和歐洲證券與市場管理局(ESMA)駐地巴黎也在關注人民幣的發展前景。英國之所以抓緊與中國談判,其背景就是歐洲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樞之爭。
以歐洲大陸為主的歐元區將從明年11月起實施統一的銀行監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制度和慣例也許會産生分歧。倫敦的金融城一直以來都是包括歐洲大陸在內的全歐洲金融中心,但這一地位有可能受到動搖。英國與歐元區圍繞人民幣交易而展開競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下一代歐洲金融中心之爭的縮影。
(川瀨憲司 香港、上杉素直 倫敦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