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股市在6月4日連續第4個交易日下跌。由於投資者對房地産行情的擔憂,上證綜合指數跌幅一度超過1%。上證指數自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後,一直在最高點位的三分之一水準上徘徊。不過,近來隨著結構改革的推進似乎可以看到一些變化的端倪。
6月4日,從事石油運輸業務的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南京油運股份有限公司迎來最後一個上市交易日。該公司截至2013年度已連續4年陷入虧損。達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規定的「連續4年虧損下市」條件。最後一個交易日報收於0.83元。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要板塊A股市場上,這是自2007年12月大慶聯誼石化下市以來,時隔約7年再次出現因業績低迷而下市的情況。並且是首家作為中央直屬國有企業的「央企」下市。
中國在2000年代初建立了下市制度。迄今為止,在上海和深圳兩個市場上下市的企業達到91家(含採用外幣的B株市場)。其中因連續虧損而下市的不到50家。
此前,許多企業均通過採取向關聯公司出售資産或與非上市公司合併等投機手段來逃避連續虧損。擁有對上市公司併購(M&A)與增資批准權的證券監管部門也一直對逃避下市的做法事實上採取了默認態度。另外,地方政府也不希望本地上市公司數量減少,往往會向經濟低迷的企業提供補貼等。
作為國有企業,南京油運本應很容易獲得政府的援手。但即便如此也陷入了最終下市。對此,有人給予了積極評價,認為「這表明中國開始重視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東洋證券)。
(土居倫之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