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總局編輯委員 藤田和明:最近美國的熱門話題是美國零售業巨頭希爾斯控股的窘境。該公司發佈的數據顯示,在年底商戰的8周內,其旗艦店「希爾斯」現有店舖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減少了6.0%。股價也隨之暴跌27%。
「銷售額不佳是頑疾。希爾斯能否存活下來又開始令人擔憂」,瑞士瑞信銀行分析師蓋利·巴爾特(Galy Balter)在寫給投資者的筆記中做出了非常嚴厲的評價。其中甚至提到了由於現金收支狀況惡化,供貨方也開始陷入擔憂。
希爾斯已決定關閉100~120家店舖,並表示將用節省出的資本改善收益狀況。可是,即便縮小規模也無法看到希爾斯有明天。這便是該公司股票遭大量拋售的原因。
希爾斯的最大股東是對沖基金ESL Investments。由投資家艾迪·蘭伯特統帥。該基金2004年一手導演了希爾斯與折扣店巨頭凱馬特(Kmart)的合併,並持有控股公司的過半股份。
蘭伯特曾供職高盛集團,導演這一齣收購劇時才40多歲。美國雜誌還專門推出特集,評價其為「未來巴菲特」。但是,只要看一下希爾斯至今的苦境,就會發現這一光環正在漸漸褪色。
在競爭激烈的流通業,不斷改裝店舖、改善服務,如何盡可能長久保持對顧客的吸引力已成勝負的關鍵。但是在歸於艾迪·蘭伯特旗下之後,希爾斯對店舖的投資不足一直備受指責。此外也有觀點指出,賣場單位面積的投資額只相當於同行業平均水準的1/4,店舖老化程度令人擔憂。
資金被用在回購股票上。在過去的5年內,蘭伯特用在回購股票上的資金超出50億美元,高出用於店舖投資的金額。儘管依靠金融手段可以在短期內抬高股價,但如果至關重要的客源流失的話,最終體力就會喪失。結果股價跌至2007年頂峰時的1/6。
經營方向也是飄忽不定。從前任首席執行官辭職到今年2月德安布羅西奧上任,耗時3年多。德安布羅西奧沒有流通行業的經驗,出身於IT(資訊技術)行業。
德安布羅西奧肩負的使命是,如何使創業超過120年的老字號希爾斯進化成IT時代應有的姿態。其中最重要的是線上銷售的強化,但這方面仍未知數。雖然下工夫突出合併後只需網上預約即可在任何時間從最近的店舖領取商品的相互作用效果,但與沒有實體店舖,首推低價戰略的亞馬遜相比,仍然顯得勢頭不足。
希爾斯的苦境也與對沖基金神話的稀薄相吻合。據傳蘭伯特很討厭坐飛機。其經營指示都是從康乃迪克州的辦公室發出的,據説他並不親自走訪店舖。
在收購和企業重建領域,主角會被形容為「用吻使青蛙變為美麗公主的王子」。但並非所有的主角都是擁有這種魔力的王子。蘭伯特接下來將如何出手,市場懷疑的心理已經成了主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