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員工的雇用,日本的企業最近呈現出兩種趨勢。
一是全球性企業。例如日立製作所從10月開始面向管理層實施競爭上崗制度,簡單來説就是讓約30萬名員工來競爭一個崗位。日立約有5萬個管理崗位。將根據員工對經營的貢獻度來劃分等級,收入差最高將達到2倍。
日本的員工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狀況,在國內外統一人才數據系統意味著從整體來看崗位很可能被外國人蠶食。日立的招聘計劃顯示,公司的規模在全球日趨擴大的背景下,日本員工的錄用人數呈持平趨勢。從長期來看日本人所佔比重將出現下降,這是今後的趨勢。
據稱,日立參考了美國通用電器(GE)和德國西門子的人事制度。即使與海外的大客戶進行談判時這兩家公司也不會特意從本國派出美國人和德國人。日立表示「讓各地優秀的人才迅速出面解決問題並取得成果。這才稱得上是全球性企業」。預計日本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和汽車巨頭也將效倣上述做法。
但另一方面,日本的內需型企業則形成鮮明對比。包括管理層在內,日本內需型企業面臨著人手短缺的問題。例如,泉盛控股旗下牛肉飯連鎖店「食其家」的約60%門市從10月開始暫停深夜營業。在日本的零售、物流公司和看護行業,為了防止勞動力外流,正式員工增加和加薪的趨勢出現擴大,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放寬外國人在日就業限制,以利用外國勞動力。
經營共創基盤(IGPI)的首席執行官(CEO)富山和彥在最近寫的書中將企業分為「全球經濟圈」型和「地方經濟圈」型,並論述了兩種趨勢。富山認為日立等大型製造企業今後將繼續通過來自海外業務的分紅和納稅來為日本做出貢獻。但「能否繼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則值得懷疑」,指出日本國內就業的主要貢獻者很可能轉移至服務業等地方經濟圈。
問題是佔日本國內生産總值(GDP)70%的服務産業無論是生産效率還是工資都低於國際水準。最大的原因在於企業重組進展緩慢。日本政府和金融機構過去一直視其為「經濟波動的緩衝區」,對於中小企業或多或少的效率低下總是視而不見,而進行支援,這一歷史正在産生影響。
但是,如果生産年齡人口出現減少,緩衝區將不再需要。最近很多觀點開始認為,應以此為良機,啟動中小企業的經營改革和重組。
大型企業也在呼應這種討論,對中小企業加強了關注。旗下擁有雅瑪多運輸的雅瑪多控股已開始在秋田縣等地推進幫助中小企業提高效率的業務。將根據需要提供自身的物流基礎設施、經驗以及資訊化技術,推動客戶企業專注於優勢領域。
日本內需型産業的生産效率僅為美國的約一半。在日本經濟産業省下屬的「盈利能力」創造研究會擔任主席的東京大學教授伊藤元重認為,在調整的過程中,「需要創造新業務、高附加值以及就業機會」。如果改變思路,人手短缺可以成為促進日本産業革新的契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