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日本對華投資驟減有三大原因

日本對華投資驟減有三大原因

2015/01/21

PRINT

   日本企業脫離中國的行動正在加速。據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014年同比下滑38.8%,降至43.3億美元,創出有可比數據的1985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中日關係惡化與人工費暴漲等因素相互疊加,以製造業為中心,減少投資的趨勢出現擴大。

 
  繼下降4.3%的2013年之後,日本對華投資連續第2年低於上一年水準。據日本的日中經濟協會統計顯示,跌幅超過因天安門事件影響而出現投資銳減的1989年(減少35%),“創出歷史最高水準”。這是因為在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之間,3大負面因素相互疊加在一起。

  第1個因素是中日關係惡化。在2012年秋季圍繞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領土主權的對立激化之後,中國全境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日遊行和抵制日貨運動。

  在2014年11月中日首腦會談實現之前,對“中國風險”的警惕感強烈,放棄在當地擴大業務和拓展新業務的日本企業出現激增。

  一般而言,按實際使用外資計算的直接投資額在企業通過董事會等確定是否投資之後,將在6個月~1年之後體現到統計數字上。2012年秋季以後決定縮減對華投資的日本企業很多,到2014年,中日間對立的消極影響以投資額銳減的形式體現出來。

  第2個因素是日本企業的中國業務面臨的環境巨變。在作為“世界工廠”、全球製造業企業不斷進駐的中國,如果僅觀察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最低工資已上漲至2010年的1.5倍以上。此外,土地使用費等工廠新建所需的成本也呈現上漲態勢。

  在被廉價勞動力所吸引而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之間,相繼有企業進行了戰略調整。東芝已撤出在遼寧省大連市涉足的平板電視生産,將相關功能集中于印度尼西亞。以製造業為中心,將中國基地遷往東南亞等地的“中國+1”趨勢不斷擴大。

  第3個因素是中國政府的産業政策的變化。在重視經濟增長的胡錦濤前政權時代之前,可明顯推高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製造業的進駐受到歡迎,地方政府等的外資優惠政策也非常充實。

  但是,習近平領導層以“産業升級”為旗幟,開始將優惠領域鎖定為尖端技術行業。不少日本企業表示“僅僅依賴單純的産品製造,越來越難以增加對華投資”(日本大型電子企業)。

  逆風對於歐美和亞洲企業也如出一轍。2014年,全球對華投資僅增長1.7%。雖然南韓和英國增長2位數,但美國投資減少20.6%,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投資業減少了23.8%。

  此外,還出現了以外資為對象、相繼展開反壟斷調查的情況等,因此稱“希望中國構建公平競爭環境”(歐盟中國商會)的呼聲也比較強烈。

(阿部哲也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71
具有一般參考性
 
6
不具有參考價值
 
10
投票總數: 87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