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習慣高增長和通貨膨脹的亞洲各國開始面臨低增長和通貨緊縮的壓力。在中國提出允許經濟減速的「新常態」後,就像是追隨著中國的腳步,泰國、馬來西亞和南韓也遭遇了「新常態」。實際上亞洲各國的增速放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需求突然下滑。對華依賴程度越高的國家所受打擊越大,同時還導致本國的內需不振。
 |
曼谷商店降價「常態化」(小林健) |
「這樣的話就沒法漲價了,顧客減少了很多」,一家店舖的女店主這樣抱怨。在位於泰國首都曼谷的khlong-toey-market市場,銷售食品和日用品的店舖鱗次櫛比,眾多低收入人群來此購買商品。該店舖以約合人民幣幾元錢的價格銷售錢包和文具等商品,女店主表示「之前大家的工資有所上漲,還能漲一漲價」。
泰國的消費者物價(CPI)今年1、2、3月均陷入負增長,4月也同比下滑1%。除了面向百姓的市場外,面向中上階層的百貨店和商業街也一直在打折。由於內需萎靡不振,去年泰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僅同比增長0.7%。但是內需不振不僅僅是因為泰國的政治局勢不穩定。
在泰國東部城市尖竹汶府(chanthaburi)經營橡膠園的猶達奧(音譯,48歲)垂頭喪氣地説:「橡膠價格下滑,收入也減少了。已經不再捨得買高價商品了」。面向農戶的橡膠收購價格為1千克20泰銖,僅為峰值時的9分之1。在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櫚油等農産品價格出現下滑的話,農民的收入就將減少。佔人口一半的農民的消費趨冷,內需就會萎靡。
引燃價格下滑的導火線的是中國。天然橡膠和棕櫚油是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最大産業,但是由於最大出口對像中國的需求下滑,供需得到緩和。隨著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的經濟減速,從農作物到資源再到工業産品,所有産品的進口都開始急劇減少。
從中國發佈的1~3月期的進出口統計數據來看,對泰國的進口額同比減少13%,對馬來西亞的進口額同比下滑8%。兩國的出口僅面向中國的比例就達到GDP的15%左右,在對華出口陷入負增長時破壞力十分驚人。供給過剩導致物價下滑,企業和家庭節省開支致使需求低迷加劇了價格下跌。
南韓的對華出口比例達到GDP近20%,或許是受中國新常態影響最嚴重的國家。1~3月期中國對南韓的進口下滑8%,3、4月南韓的CPI漲幅僅為0.4%,創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有聲音指出為了緩和通貨緊縮壓力,南韓也應出台貨幣量化寬鬆。
亞洲各國期待中國需求增長而實施增産的結果是出現了跨國境的巨大的供給過剩。對於已經習慣高增長和通貨膨脹的亞洲各國來説,中國引起的通貨緊縮壓力是從未體驗過的,要切斷這一連鎖反應並非易事。
本文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