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一團令人擔憂的陰雲已悄悄逼近中國的銀行業。中國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底商業銀行的壞帳餘額和比率均比9月底有所上升。兩個數字同時上升是2008年雷曼危機以來的第一次。
與3個月前相比,銀行的壞帳率增加了0.1個百分點,達1%,壞帳餘額增加至約200億元。據相關人士透露,在中國政府內部,官員反覆下令強調「要警惕房地産貸款」,讓銀行繃緊神經嚴防壞帳進一步增加。
雷曼危機爆發後,中國實施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措施,有效防止了經濟出現混亂。其中,多數是按政府指示而增加發放的銀行貸款。雖然該舉措實施得非常迅速,但由於內容不夠完善,使得其中部分資金流向了房地産和地方政府相關企業。
壞帳的增加就是由此産生的後果。為了調控居高不下的住房價格、抑制通貨膨脹,中國政府去年實施了銀根緊縮政策。在貧富差距很大的中國,要緩和民眾的不滿,首先就要抑制物價。此後緊縮政策開始見效,房地産交易陷入低迷,開始出現壞帳。
中國在2003年前後壞帳比率曾高達近20%。這一比率之所以能下降到目前的1%,靠的不是銀行的努力而是政府通過動用公共資金逐步將壞帳從銀行剝離的緣故。銀行並沒有練就防控壞帳風險的金融本領。
而且,一有風吹草動時銀行就只把貸款放給國有企業的運營模式也依然沒有改變。在去年金融緊縮政策實施過程中,銀行限制放貸,中小民營企業陷入了融資難的困境。走投無路的中小企業求助於地下錢莊,經營者「跑步」事件不斷發生。
除了壞帳增加以外,銀行業績也有減速的徵兆。瑞穗實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員細川美穗子指出,「今後要探討的是下調利率」。然而與2008年不同,很難要求銀行增加放貸。在無法使用最後手段的情況下,如何支撐景氣受到關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