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朱炎:今年年初開始,中國遊客赴日旅遊開始火爆,大量的中國遊客湧到日本觀光購物,日本已經成為中國人出國旅遊的首選。毫無疑問,大量的中國遊客到訪日本,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廳的最新統計,今年1-10月,訪日中國人達到創紀錄的428萬人次,同比增長112.9%,佔訪日外國人總數的26%。今年全年超過500萬人次已無懸念。其中,觀光客佔了訪日總人數的84%,估計今年全年的中國遊客總數將超過430萬人次。中國已經成為赴日觀光的最大客源國。
|
朱炎 |
中國遊客大量到訪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根據觀光廳的最新調查,每個中國遊客在日本花費的住宿、交通、飲食和購物的費用高達21.6萬日元(約合1.1萬元人民幣),比外國遊客平均額高出43%。按430萬人次計算,今年中國遊客在日本的消費將達到9300億日元(約合473億人民幣),大約相當於日本GDP的0.19%。
所以日本各界都對中國遊客寄予厚望,想方設法招攬中國遊客。但是,中國人赴日遊的熱潮是否能一直火下去?在此,可以分析一下吸引中國遊客到日本去的各大因素今後是否會發生變化。
首先,日元匯率能否一直維持走低勢態?在2012年時,1元人民幣兌12-13日元,13年開始日元持續貶值,今年維持在1元人民幣兌19-20日元的低水準。相對於人民幣,日元在兩年內貶值了大約4成,那麼拿人民幣到日本來消費的話,日本的物價便宜了大約4成。日元貶值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實行超量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美國結束量寬即將升息。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儘管8月貶值了2%,但隨後企穩。筆者認為,日元走低的趨勢起碼還會維持1-2年。
第二,中日之間的價格差是否繼續?中國的物價上漲較快,而且奢侈品在中國的定價偏高,日元大幅度貶值後,不僅日本的奢侈品價格,連一般生活用品的價格也低於中國。因此中國遊客來日旅遊,購物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最近日本出現一個新的用語叫「爆買」,形容中國遊客在日購物的爆炸性增長。中國遊客搶購、掃貨已經成為日本街頭的一道風景線。日本的價格今後是否也能維持低價?儘管官方統計顯示日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負數,但實際上物價一直在上漲,特別是日元貶值後進口商品和用進口原材料生産的商品價格大幅度上升,這種趨勢今後還將繼續。而且,日本的貨幣政策是以每年2%的通貨膨脹為目標的。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減速,物價上漲趨緩。即便如此,今後中日價格差還會繼續存在。
第三,日本的接待能力堪憂。赴日遊客大增,酒店、觀光大巴、導遊等旅遊接待能力明顯不足。到訪日本的外國人今年將達到2000萬人次,4年內增長了3倍。但日本全國的酒店客房數量只有83萬間,近年來只有緩慢增長。觀光地的旅館破産增加,現在只有73萬間客房,今後還會減少。至於導遊,日本規定為外國遊客服務的導遊必須具有「通譯案內士」的資格。目前擁有此資格的只有19000人,其中70%是英語,懂中文的只有2100人,佔11%,根本無法對應400多萬中國人遊客。所以出現了「黑導遊」等問題。接待能力不足將嚴重制約中國遊客赴日觀光。
第四,日本社會的接納程度。目前,日本各界對中國人遊客大量赴日觀光持讚揚態度,認為有利於日本經濟,有利於搞活地方。但批評的聲音也很多。比如中國遊客不守秩序,大聲喧嘩,不文明不衛生的舉動與日本社會的習慣格格不入。搶購、掃貨經常會買空商店的貨物,給當地居民帶來不便。這些都是中國遊客的通病。日本社會原本對中國就有很多負面認識,各次民意調查都顯示對中國和中國人保有好感的人只佔極少數。2014年3月在台灣發生的佔領立法院的學運,以及9月在香港發生的「佔中」學運都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動盪。其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學生和市民認為大量湧入的中國遊客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實際上,台灣香港的反中運動都造成了中國大陸遊客對其敬而遠之,旅遊人數大量減少的後果。在日本,對中國遊客的態度也有可能出現從正面轉為負面的情況。
第五,一些擾亂日本旅遊市場秩序的亂象。日本的旅遊市場比較規範,為遊客提供的服務細微體貼,這是日本的優勢,也是中國遊客喜歡到訪日本的原因之一。但也出現了一些不規範的現象,不利於日本形象的負面因素。比如,有一些專門為中國遊客服務的旅行社、免稅店有宰客、售假、強賣的情況,所謂的黑導遊業也在其中起了不好的作用。如果不加整頓,會敗壞日本旅遊市場的名聲,讓中國遊客敬而遠之。
總之,中國人赴日旅遊方興未艾,市場潛力巨大。如上所述,今後的發展變化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如何採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讓中國人遊客在日本能充分享受良好的旅遊和購物環境,並克服不良習慣,這也是筆者的期待。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朱 炎 簡歷
拓殖大學政經學部教授。1957年生於上海市。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86年赴日留學,就學于一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碩士、博士課程。90年進入富士總合研究所,96年轉入富士通總研,任經濟研究所主席研究員。2009年任拓殖大學政經學部教授至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