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佈完新「iPad」的蘋果公司CEO庫克近期訪華,並與中國高層領導人接觸,不得不讓人聯想到「iPad」在中國引起的商標權糾紛。圍繞「iPad」商標權之爭,最壞的情況下是蘋果不僅會失去中國市場,而且定位為出口生産基地的中國也將在事實上無法繼續生産。「iPad」商標權之爭不僅僅是民間企業間的糾紛,同時也反映出中美兩國間「愛與恨」的交織。
蘋果的主力産品大半都在中國的代工工廠組裝並出口到全球。中國工廠在應對蘋果不斷更改設計的同時,在産品上市前一個月生産出數百萬台。強大的機動性推動了蘋果擴大産品銷量,支撐其躍進為股票市值全球最高的企業。
從中國方面看,蘋果代工工廠在中國雇用的員工總數超過100萬人,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不僅僅是蘋果公司,美國其他IT企業也都相繼將生産環節委託給中國。正因為如此,對中國而言美國企業的影響力非常大。
中美間的相互依賴日趨加深。但內心深處的戒備心和疑心卻深不可測。
美國共和黨陣營今年2月在美式橄欖球大賽「超級碗」中穿插了一則電視廣告,一位看著像中國人的亞洲女性騎著自行車行駛在稻田邊,用帶著外國口音的英語向美國道謝:「虧了美國大量購買,我們(的經濟)變強大了。謝謝美國給我們工作」。該廣告因涉嫌種族歧視而引起爭議。
在美國企業的中國代工工廠中,中國工人對惡劣的工作環境不滿。通過引入第三方審查工廠勞動環境改善狀況等方式宣傳自己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蘋果首席執行官提姆·庫克則稱「(我們)是業界做得最好的」。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商標權的問題。中方企業不僅要求蘋果停止在華銷售,還要求停止中國組裝産品的出口。如果蘋果敗訴,其全球戰略將遭受重大打擊。而中國方面也將受損,因為這樣會給全球留下中國業務存在風險的壞印象。
由於各自的面子和邏輯相互衝突,估計輕易不會得到解決。不過近幾天,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主張擁有iPad商標權的中國企業的債權人提出了公司破産申請。如果被裁定破産,訴訟將暫時中斷。
同時,蘋果也在向中國暗送秋波。目前蘋果已決定向中國用戶贈送面額高達1萬美元的禮品卡,以慶祝蘋果軟體下載服務「App Store」的下載量突破250億次。此舉被理解為蘋果釋放的重視中國市場的資訊。
從目前情況看,擁有近1000億美元鉅額現金儲備的蘋果用金錢來解決這場糾紛是最現實的辦法。然而,只要中美兩國政府間、民間的深刻分歧還存在,就像「打鼴鼠」遊戲那樣,這個問題解決了別的問題還是會冒出來。
與冷戰時期美蘇對立不同,中美兩國不是將世界一分為二形成兩大陣營。中美兩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遠大於當時的美蘇,而鴻溝也一直橫在兩者之間。這種尷尬正是中美兩國面臨的現實。
(岡田信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