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竹中平藏 |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竹中平藏:在過去的20年,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發揮的作用巨大。通過觀察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可以讀取中國經濟新的走向。
過去20年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主要由三大因素引起。第一個是市場經濟下的人口要因。1989年,作為東西方冷戰格局象徵的柏林牆坍塌。在此之前,全球市場經濟下的人口約為27億人,蘇聯解體和中國市場經濟改革使這一數字驟然增至60億人。市場經濟下的人口增加在帶來發展和競爭激化的同時,一下子給全球經濟注入了活力。
第二個是技術要素。雖然被表述為IT革命、生物技術革命及奈米革命等各種革命,但歸根結底就是把所有的資訊都數據化的「數據革命」。這一數據革命在瞬間縮短了距離的壁壘,讓世界變得很小。無論是美國企業將呼叫中心設在印度,還是世界規模的供應鏈得以形成,都是因為「數據革命」帶來的技術基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三個要因和上述的第一、二要因有關,即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角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作為全球經濟「主心骨」的中國經濟已經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雷曼危機爆發後第二年的2009年,就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在經濟負增長中喘息時,中國卻實現了9%的經濟增長。現在中國和印度已經佔據世界經濟發展的近一半,新興經濟體整體佔據了全球的四分之三。日美歐合起來也僅佔四分之一左右。如果眼下歐洲經濟不穩定的狀況持續惡化,這一比重還可能進一步下降。
追溯上述演變過程,似乎可以看出大約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次大的轉折。而中國是這些轉折的核心。毫無疑問,最初的變化是在冷戰格局結束後的1990年前後。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也給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帶來決定性的影響。2000年前後迎來了新的變化。為了解決8國集團(G8)不能解決的問題,1999年成立了20國集團(G20)。此外,2001年高盛創造了以中國為主的新興經濟體的「金磚四國」(BRICS)概念,令人感到世界經濟的主角已經交接。在10年後的2010年左右,世界經濟格局進一步發生了明顯變化。2009年,G20被定位為探討國際合作的最重要平臺。至此G20已完全取代了G8。同樣是在2009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就在前一段,中國人民銀行匯總了今後10年分三個階段實現人民幣資本帳戶開放的報告。該報告意味著中國的政策可能成為轉變的契機,給今後全球的貨幣秩序帶來新的變化。2012年伴隨中國的換屆,中國經濟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竹中平藏 簡歷:1973年進入日本開發銀行,歷任大阪大學副教授、慶應義塾大學教授等,2001起進入日本內閣,曾任經濟財政及IT擔當相,2002年擔任經濟財政及金融相。2004年當選參議員。先後擔任經濟財政及郵政民營化擔當相、總務及郵政民營化擔當相、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兼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長。2009年任保聖那(Pasona)集團董事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