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第9回 回不去的中國

我的履歷書——謝國民(9)回不去的中國

2016/07/13

PRINT

        我在香港待到17歲。每天除了讀書就是看電影,當電影導演是我從小的夢想。剛好有一位香港朋友的哥哥是電影明星,十八、九歲。我靠著這層關係進出攝影棚,仔細觀察拍電影是怎麼回事兒,並一心想成為一名電影導演。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並不像現在這樣光鮮奢華,路上很少見到汽車,從大陸逃難過來的人很多。窮人在半山腰的鐵皮屋裏棲身。原本住在香港的有錢人離開這裡,搬到了其他地方。香港日後才慢慢繁榮起來。

「正大莊」的經營層,右2是我的父親,右3是我的叔父
        我在香港上學,上課用廣東話和英語,那所學校現在已經沒有了。父親希望我在香港打好英語基礎,然後去澳洲上大學。父親的想法是,我在農業發達的澳洲專心學習農業後,可以幫忙打理家業。

        可是我已經受夠了這種輾轉不定的生活。在泰國的小學校學習泰語,回到汕頭學習中文(潮州話),轉學到廣州又開始學習廣東話,到了香港則是廣東話加英語。要是去了澳洲,還得玩兒命學習英語。

        在汕頭學習漢字時吃的苦頭到了澳洲還要重新來一次,這個苦頭我是不想再吃了。我決定不去留學,本來應該跟妹妹一起去的,最後妹妹隻身前往澳洲。

        我在香港時正值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政策的轉向已經十分明顯。從建國初期歡迎私人企業家和歸國華僑,逐漸變成否定私有企業和私有經濟。政府開始沒收私有土地,推行農業集體化。在汕頭擁有公司和農場的父親,也從愛國華僑變成了被打倒的資本家和地主。

         父親的運氣很好,他本來是出不了境的,因患了胃病,得到香港去做手術。在香港療養期間,中國的政策急轉直下,父親就此躲過大難。當時的香港由英國統治,是中國管控不了的安全區。要是父親晚一點離開中國,恐怕連命都沒有了。

        之後,汕頭的公司和農場全都被政府沒收,父親失去了在中國的所有財産。擔心會被扣在國內,我也不能再從香港去汕頭和廣州。直到70年代末期,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我才能再次來到中國。

         放棄澳洲留學後,父親敦促我説:「不學習就回去工作吧。」就這樣,我離開香港回到了曼谷。我在中國和香港的那段期間,父親在曼谷創辦的 「正大莊」,已由哥哥們發展成一個中型企業——卜蜂集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43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4
投票總數: 149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