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田浩之:以強權而聞名的俄羅斯總統普丁作為「夜貓子」而廣為人知。這是因為在深夜裏毫不在乎地召開會議,或與外國要人舉行會談。
有説法認為這是談判技巧之一,但熟悉內情的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稱:「由於重要決定只有他能作出,因此非常忙。在日程上會談推遲到深夜的情況不在少數」。
 |
普丁與安倍9月2日在俄羅斯海參崴會談(kyodo) |
9月4日起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中國杭州召開。普丁在峰會間隙舉行的與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會談也是在深夜開始。
「很高興你還有體力」,面對這樣切入話題的普丁,梅克爾回應稱「按照歐洲時間仍是白天。沒有問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邀請普丁12月訪問日本,力爭向前推進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談判。不與擁有強大權力的普丁展開談判,就無法解決問題。這是安倍的一貫主張。
對安倍這種想法提出異議的人或許不多。問題在於,普丁是「強大領導人」這個前提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確的。
普丁擁有約80%的支持率,但實際上,認為政權運營類似於負債經營的看法也不在少數。詢問分析普丁政權的專家,會獲得這樣的回答。
目前的普丁支持率得益於2014年3月合併克里米亞。在那之前,即使動用媒體力量仍只有60%左右。2015年秋季開始的敘利亞軍事干預保證了人氣,但如果制裁導致經濟惡化,支持率有可能暴跌。
維持強權體制原本就非常困難,首腦需要一切都自己作出決斷,承擔風險。體力和心理都消耗嚴重。
此外,政權高官也是一樣的。例如,在約12年裏擔任外長的拉夫羅夫(66歲)。據多位外交相關人士表示,他過去曾數次向普丁表示「希望退休」,「任職10年以上,確實很疲憊。但是,普丁希望他留任,所以無法退休」。
但是,希望改善日俄關係的安倍的姿態作為政治家並沒有錯誤。不過,關鍵是冷靜分析狀況,持續詳細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向談判傾斜是最佳的。
日本與俄羅斯在1956年的《日蘇共同宣言》中,就俄羅斯歸還日本齒舞、色丹兩島,締結和平條約達成共識。普丁計劃基於該宣言,歸還僅佔北方領土面積7%的上述2島,解決北方領土問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