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投資擴大的中國經濟

|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中國到底採取還是不採取經濟刺激措施?最近這樣的疑問在世界各地似乎都能聽到。溫家寶總理剛剛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有國家級媒體表示沒必要採取雷曼危機之後4萬億那樣大的動作。從外界似乎看到中國高層好像有點亂了陣腳。
新華社報道溫家寶在湖北的講話是在5月20日星期日。溫家寶表示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首次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所有的人都將這番話理解為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的序言。這番講話後,不僅上海和香港,全球股市都應聲上揚。誰都清楚在世界經濟減速傾向日益鮮明的態勢中,這是對中國經濟成為支撐的期待。
在新華社報道之後,中國政府隨即批准了由寶鋼集團和武漢鋼鐵集團投資的兩個大型鋼廠項目。兩個項目的投資額合計約達1300億元。在21日星期一之後的5天內,政府批准的工程數目超過110個,與到5月上旬和中旬合計批准的項目120件相差無幾。
但是,5月30日的《人民日報》以介紹專家學者觀點的方式刊登了沒有必要像2008年雷曼危機之後那樣採取4萬億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的內容。受報道影響,30日的香港股市大幅下跌,全球的中國概念股也紛紛下跌。
當然也有觀點會認為市場人士對中國媒體一字一句反應過敏,但我認為從混亂中可以隱隱看出中國高層的苦惱。實際上,中國高層極不願重蹈2008年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的覆轍。這使得經濟政策的方向搖擺不定。
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由投資主導。雖然根據計算方法不同會稍有出入,但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成左右來自企業和政府的投資。在GDP中個人消費的比例只有3~4成。不用説美國的7成,即使與日本的6成、南韓的近5成相比也非常低。
增加投資肯定會拉高增長率,但也有可能導致多餘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廠過剩。為走出1997年開始持續了數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曾鼓勵投資,但進入2000年代前半期就開始深受産能過剩之苦。2008年的雷曼危機後中國政府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時,有先見的經濟學家就曾警告:這將重蹈産能過剩的覆轍。
2008年底以後,在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下,企業和地方政府掀起了投資熱潮。投資額不只是4萬億,已經達到了幾倍。不出所料,鋼鐵、化學、藥品和汽車等行業出現産能過剩。2015年中國的汽車需求預測最多是3000萬輛,但預計産能將達到4000萬輛。
如果歐美經濟形勢良好,可以將過剩的産品出口消化,但在全球經濟整體減速的情況下,這條路行不通。基建項目也一樣,鐵道部的鐵路項目和地方政府的道路建設都面臨著資金難以回收的風險。雖然通過投資主導可以實現高增長,但無法讓平民切實感受到經濟增長的實惠,只有企業和銀行的投融資風險越來越大。
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之前由投資主導的增長不穩定,無法持久。在今年3月召開的人大上將經濟增長率目標從之前的8.0%下調到7.5%就體現了這一思路。中國政府開始著手實施經濟結構改革,將經濟增長的重心由投資移向民間消費主導。如果只顧著眼下,再次加大投資力度,將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也正是在《人民日報》給過度投資熱潑冷水的背景。
但除投資以外,中國的確還沒有找到其他拉動經濟的火車頭。僅僅靠提高相對薄弱的個人消費能否渡過此次難關,誰也不清楚。經濟刺激措施應該到什麼程度?放在哪些領域?預計中國高層內部也會有各種意見。當然當各種資訊通過媒體傳遞來時,一定會讓市場時喜時憂。
相關報道:
中國在糾結中加快投資速度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