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摩根大通總部 |
日經新聞美州總局編輯委員 藤田和明:摩根大通遭遇鉅額虧損一事正在産生諸多負面影響。此前,摩根大通在被稱為「金融衍生産品」的複雜金融商品交易中遭遇了挫敗。有觀點認為,其原因是大型銀行存在結構性問題。
原本應該起到保險作用
虧損的宣佈非常突然。5月10日,摩根大通宣佈稱目前已經出現了20億美元虧損,並有可能進一步增加。摩根大通此次鉅額虧損緣于一名在倫敦市場進行交易、綽號為「倫敦鯨」 的交易員,據稱其掌控著鉅額資金。
事件的舞臺是「信用違約交換(CDS)」。這是當客戶企業和金融機構破産時,起到保險作用的金融衍生産品。什麼交易出現了虧損,摩根大通自身並未作出詳細闡述。市場上流傳著對鉅額虧損原因的各種猜測,猜測內容都很複雜。
其中一種猜測認為,這名交易員為防備信用風險高漲,作為保險購買了「信用違約交換」。實際上,在信用風險升溫的時,「信用違約交換」價值會上漲,會獲得收益,但如果信用風險降溫,就很可能遭遇虧損。雖然交易員本來曾經打算出售,但複雜的商品很難輕易脫手,因此建立了賣空其他「信用違約交換」的持倉,希望産生與出售最初的「信用違約交換」相同的效果。但最後這樣的交易在規模上越來越難以吻合。
還有更為複雜的猜測,認為是被稱為「收益率曲線扁平化」的交易遭遇失敗。「信用違約交換」有各種期限。一般來看,與1年後相比,10年後的不確定性更大,因此期限越長,保險費越高。但如果當前信用風險升高,期限較短的信用違約交換的價格就會急劇攀升,會出現價格差縮小的現象。這就稱為收益率曲線扁平化。
不管是哪種説法,都有跡象顯示交易員曾大量交易將多個「信用違約交換」捆綁在一起的「指數」。在原本規模很小的市場中,如果無視個別「信用違約交換」的價值進行買賣,價格就會出現扭曲。有觀點認為,這就是導致虧損擴大的因素,這種觀點非常有説服力。
原本應該是控制風險的保險卻成為了引發風險的火藥庫。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CEO)傑米·戴蒙也承認,「這是存在缺欠的複雜交易,在執行和監管方面都存在漏洞」。
近在眼前的「黑天鵝」
此次損失巨大,但摩根大通的資本充足率根據最為嚴厲的標準,僅從8.4%降至8.2%。儘管如此,包含其他美資銀行在內,股價之所以出現了聯袂下跌,因為有觀點擔心大型金融機構存在結構性問題。
美國塔夫茨大學一名教授針對大型銀行的現狀稱「交易太過複雜,無法進行管理」。這名教授自己此前也曾是投資銀行的交易員,稱「經營者自身越來越難以把握風險的全貌。」
傑米·戴蒙每年都會在年度報告中附上自己寫給股東的親筆信。去年在信中他寫道,「任何岩石的背後都隱藏著黑天鵝」,意在表明意外的事情有可能發生,而意外竟然真的發生了。6月13日,傑米·戴蒙前往美國國會接受質詢,對事件進行了説明。
4年前的金融危機之所以爆發,是因為相比實體經濟的增長,金融市場出現了過度膨脹,這種局面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紐約大學一名教授説:「規模巨大、不容易破産的銀行實現了進一步擴張,而事態反而在惡化」。
此次的虧損是否僅僅是冰山的一角?歐洲債務危機是否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波及金融系統?懷著這份擔憂,美國正在再次迎來「動盪的夏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