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最性感奧運選手的美國男遊瑞安·洛赫特(Ryan Lochte)在雜誌封面和電視廣告上大出風頭。擁有奧運轉播權的4大電視網路之一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在每天的早間新聞中連篇累牘地播出選手們的感人故事。紐約時代廣場上奧運會摔交選手舉行比賽……
 |
圖為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 |
美國人真的酷愛體育,也有頭腦將體育轉化為商機。倫敦奧運會還沒召開,美國國內就已經開始熱血沸騰。如果這次奧運會是紐約舉辦,那會熱鬧到什麼地步……。其實2012奧運的主賽場曾預定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的主場——花旗球場(Citi Field)。但由於申辦失敗,在確定舉辦地點的2005年國際奧會(IOC)大會上早早就落選了。
如果奧運在美國舉辦,人們肯定會蜂擁而至熱火朝天,創出鉅額收益。但自從美國大選的共和黨候選人、前麻薩諸賽州州長米特·羅姆尼(MittRomney)擔任組委會主席的2002年鹽湖城奧運會以來,美國的申奧行動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大家都説體育和政治無關,但奧運裏有「政治」。在國際體壇最高機構的國際奧會,美國自2005年前後起就形影孤單。在紐約落選的那次奧委會大會上,美國國球的棒球以及壘球都被從奧運會項目中剔除掉了。
曾是2016年奧運會(已確定由里約熱內盧承辦)申辦城市的芝加哥儘管有老鄉歐巴馬在IOC大會上助威演講,但仍在4個申辦城市中最先落選。直到今天,美國媒體仍認為這是「奇恥大辱」。
美國的「沒落」源於「收益再分配(Revenue Sharing)」問題。美國奧委員會(USOC)主席史考特·布萊克姆恩(Scott Blackmun)表示,「不得不承認這(再分配問題)是導致紐約和芝加哥落選的重要原因」。
一般情況下,IOC會把通過贊助商、轉播權和市場運作等獲得的收入的90%分配給各國奧委會以及各國際競賽委員會(比如國際泳聯等)。但美國奧委會卻將贊助收益的20%、美國國內轉播權合同金額的12.5%收入自己囊中,全然不顧奧委會有200多個成員國和地區。
這一「不平等條約」始於1988年,1996年作出調整後就「無期限」地延續下來。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將總是出現虧損而誰都不願承辦的奧運會變成了各國要爭搶的蛋糕,由於其功勞美國多拿的主張得到了認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最富的國家拿得最多太不公平了」的聲音越來越多,形勢開始對美國不利。
在政治領域態度強硬的美國,在體育界也一向如此,但在今年5月的IOC理事會上卻舉起了白旗。雖然具體內容沒有對外公開,不過據稱是2020年以後在繼續維持現狀的同時,如果IOC收入增加將下調美國分得的比率。IOC主席羅格特意在記者會上滿面春風地表示:「對IOC來説,這是令人振奮的一刻。會議強化了雙方的立場,美國奧委會獲得了為全球體育事業發展做貢獻的機會」。坐在他旁邊的美國奧委會拉里·普羅布斯特主席等卻苦著臉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
奧運會上有很多不賺錢的競技項目,通常是由各國奧委會在援助。而各國奧委會也在接受政府的援助。誇耀自己沒有拿政府一分錢的美國奧委會收入的40%來自「收益再分配」。
美國對奧運會貢獻巨大,美國奧委會的不滿也可以理解。僅從轉播權來看, 2014年到2020年的4屆奧運會,美國共支付了高達約44億美元的轉播費。而由NHK和民營電視臺共6家組成的日本轉播聯合體(Japan Consortium)2014年和2016年兩屆奧運會總共才支付4.72億美元。
現代奧運會由法國男爵顧拜旦發起,至今仍染著一點貴族俱樂部氣息、歐洲勢力佔上風的IOC手腕不凡。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為了讓美國能看到史上首位有望一人拿到8枚金牌的菲爾普斯比賽的現場直播,IOC同意了NBC的要求將游泳決賽時間由晚間改為早晨。但IOC委員們在選擇奧運會主辦國時卻不投美國的票。南美和非洲各國也在迅速壯大,美國説了算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5月達成協定後,美國奧委會專務理事布萊克表示,「希望儘快申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但到了7月又把目標改為申辦2024年夏季或2026年冬季奧運會。普羅布斯特會長稱,「目標改為2024年或2026年就有更充裕的時間改善與IOC的關係」。
在現實國際政治中大概不會有這種事吧?或許是因為在奧運外交上幾乎慘敗而嘗到了苦頭,美國奧委會開始變得謙遜了。
(日經新聞美洲總局 原真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