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後藤卓彥:「203×年12月×日,日經中文網 《中國央行行長批評了日本對TIBOR的監管舉措》。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張×光于×日,針對人民幣市場利率在東京市場受到操縱一事,對日本貨幣當局的應對措施進行了強烈批評。中國政府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儘管中國政府在發現利率決定機制存在缺點後,要求日本當局進行改善,但日本方面卻並未採取妥善的應對舉措……」啤酒已經喝得有些醉意,隨手翻開報紙,腦海中突然浮現出這樣的報道。
 |
圖/kyodo |
估計大多數讀者會認為這是「愚人節」裏的消息,這種絕不會出現,筆者也不認為這樣的事情會發生,但是作為決定本國貸款利率等的尺規,利率由其他國家市場決定、同時基準利率受外國銀行操縱的事件在現實中已經發生。
那就是目前在全球金融界掀起巨大海嘯的LIBOR(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操縱案。目前已經得知英國巴克萊銀行參與操縱了將利率設定在與實際情況相比的更高水準。不僅英國貨幣當局,而且美國財政部和紐約聯邦銀行也針對此事展開了調查。本文開頭的虛構報道的是從《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對英國對LIBOR監管舉措表示批評》的真實報道演繹而來的。
以「3月期LIBOR+α(%)」的形式確定利率的美元貸款在美國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此次操縱案影響巨大。那麼,為什麼美元利率會由倫敦市場來決定呢?
回答這個問題要「穿越」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越南戰爭造成的費用負擔等原因,美國對外收支出現了惡化,大量美元外流。當時,由於美國設置了被稱為《聯邦儲備系統Q條例》的存款利率上限限制,這些美元資金不願意回歸美國,而是被存進了存款利率更高的倫敦各銀行。同時,美國政府為了防止資金外流,開始實施「利息平衡稅」,也就是在美國之外的貸款人從美國金融市場進行融資時,在利率的基礎上進行徵稅。這樣一來,貸款人也自然而然集中到了倫敦市場。
進入70年代後,美國廢除了金本位制,由此獲得了隨意增加印刷美元的自由,海外流通的美元也隨之不斷增加。同時,産油國在石油危機期間積累的石油美元也流入了限制較少的倫敦市場。這樣一來,倫敦的「歐洲美元市場」就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大規模交易形成的LIBOR也鞏固了作為美元「指標利率」的地位。
參考這段歷史事實,再「穿越」回到現在,思考一下人民幣的未來。
香港市場於2010年獲准進行人民幣銀行間交易,同時開始獲准發行人民幣債券。進入今年以來,日元與人民幣直接兌換交易也已在東京市場啟動。也就是説,人民幣不僅是上海金融市場的交易貨幣,已經成為在自由的離岸金融市場進行交易的貨幣。在上海市場,中日貨幣的匯率浮動均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而在東京市場則沒有這樣的限制。
當然,這與70年代的美國有所不同,中國對外收支仍擁有大規模順差,同時也並未出現人民幣大規模外流的情況。但是,尼日利亞等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將用於貿易結算的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而東南亞等國的人民幣結算貿易也呈現有增無減態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