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正快速擴大。中國在最近10年裏出口額增至原來的7.6倍,其中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至14.7倍。家電、日用品和材料等價格低廉的中國産品不斷向新興經濟體市場滲透。
「我們計劃進一步建設面向日企的工業區,促進日企投資」,7月下旬訪問日本的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邦長莫迪向日本經濟産業相枝野幸男提出了希望日企加大進駐力度的請求。
「如何培育本國的製造業,才能擴大出口?」印度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該國2000~2011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7.4%,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不過,在國際貿易收支方面卻處於經常性逆差狀態,2011年的貿易逆差達1600億美元。
印度出現國際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出口擴大。雖然2000年至2011年,印度對華出口增長至17.3倍,但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卻增至32.3倍。印度對華貿易逆差2011年為270億美元,猛增至2000年的100倍以上。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增長率,在新興經濟體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以電視、DVD錄影機為中心的電器設備、元件、機械和有機化學品等是來自中國的主要進口産品。8月下旬,印度商工部部長夏爾瑪向來訪的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提出平衡貿易收支的要求,同時還暗示今後將採取對抗措施。這很可能發展成新的貿易摩擦。
來自中國的出口擴大在其他新興經濟體也不例外。2000年至2011年,巴西的對華進口額增至26倍,俄羅斯增至17.4倍。越南擴大至18.9倍,最近備受關注的是土耳其也擴大至14.5倍。
比較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會發現,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差別很大。從2000年至2010年各産業對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的貢獻度來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50%以上均依靠第2産業。另一方面,印度和俄羅斯第2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巴西僅為18%。
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時,增長引擎會按照上述順序逐漸推移。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希望培育吸納就業人數多、生産率高的製造業。
但如果印度國內市場一直被中國産品佔領,就很難培育本國的製造業。在尚未充分培育出強有力的製造業之前,依靠消費和服務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正煩惱不已。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松尾洋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